谁把学校变成了生意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温凉河)

一天下午,我一走进教室就看见班主任在忙着重新布置教室,因为上级要检查学校文化建设。校长布置任务时说,各班所需材料班主任自己购置,学校要检查评议,最好的奖励,不好的要扣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我问班主任,学校又不给班费,花的钱算谁的?班主任跟我耳语,学生集资一点也就够了。看看那些天真的孩子们,我心里五味杂陈。

也就在那天放学时,在一年级读书的儿子说,得交9元,却说不清为什么。我去问他的班主任,原来是办学籍。据说有2元是学籍工本费,这个要给“上级”,还有5元是“拍照费”,要给“上级”派来负责拍照的人,虽然用数码相机拍照,却比过去用胶卷相机拍照费用还贵。学校也有数码相机,但拍学籍照片必须由“上级”指定的人来拍。剩下的2元属于学校加码。开学也就一个多月,我都记不清学校收过几次费了,茶水费、作业费、体检费、报纸费、练习册费、作文竞赛费、考卷费……对了,最贵的是校服费。每次收费都是“上级”摊派的,但学校从来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每次都搭车收费或者悄悄涨价,老师们也同样要搭车收费,如此层层加码,搞得我这个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也犯晕。而“乱收费”督查往往都是刚开学时走走过场,然后学校以及上级部门的各种收费就开始了。

老师们自己也不幸运,同样也得被摊派报纸,参加论文评奖也得交费,不知所终的捐款每年也得好几次,晋升职称也是一路“费”,年终考核表跟学生学籍一样年年涨价,遇到普法考试或者什么培训,也不忘了交费。至于各种“纪律”也都跟钱关系密切。同事们经常开玩笑,学校早已成了生意场,扯什么免费义务教育?这世界哪里有什么“免费的午餐”?教育乱收费治理多年,大家好像都麻木了,疲劳了,习惯了,默认了。随便到一所寄宿制学校,全封闭全垄断,五花八门的费用不给你个清单你就记不住,尤其是孩子们吃的一日三餐,哪一顿不比外面市场价贵?“量”下降,“价”上涨,家长们却敢怒不敢言。也不是没有举报,极少管用的。连学习用品有些学校都搞“内部专营”。谁想走出校门一步?交钱办张出入证!

这一切当地主管部门不知道?装聋作哑而已,因为很多“校园生意”背后都有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政府部门的影子。我们这里中学所收取的“择校费”,统统都得上缴政府30%。更有甚者,拨付给各学校的经费,教育局以及中心校都要“回扣”。地方政府就是把教育当作了一门生意。一些地方政府对公办学校投入严重不足,更热衷“招商引资”鼓励兴办私立学校,大有玄机啊。有几个私立学校的老板不是为赚钱而来的?教育产业化不也曾经成为一项政策吗? 学校生意场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