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建起化工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段玉文)

我家在县城北1公里的村子,一条省道从村中穿过,村前是一条小河,河两岸是平展肥沃的农田。正是因为交通和排污的便利优势,成为县、镇两级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开发区”。也许是征地受到政策限制,县委制定了租赁办法,引进厂商按照每亩地1000斤玉米、1000斤小麦每年的时价给村民补偿。政府给农民算的账很有诱惑力:不用再投入成本,还腾出时间打工挣钱,责任田又旱涝保收,确实是一项惠农良策。实际上,政府不再为征地为难,厂商不再投入购买土地的巨大成本,这才是更大的实惠。

河南岸是一片南北向的农田,有十几户村民耕种。县委引进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租了这些村民南头的方圆200米地建起化工厂。生产车间一开,黑白相间的浓烟就冲向天空四处飘散,乌黑刺鼻的污水就流向几乎常年干涸的小河。第一年,那些村民在农田北头种棉花,和过去一样施肥浇水管理,可是棉花不仅生长缓慢,而且像久旱无雨那样蔫蔫的,离化工厂越近越严重,产量明显下降。发现棉花生长不正常,这几户村民就去找化工厂,化工厂每亩地补偿了几百元钱。黑烟照常冒,污水照常流。

第二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起床后正在院子里浇菜,忽见南方天空黑压压如暴雨前的乌云向北滚来。可是怎么看也不像暴风骤雨前兆,疑惑间一种令人窒息的味道钻入鼻孔,我赶紧掩鼻跑回屋里,将门窗关严。大约一个小时,看到外边浓烟向北飘走,又恢复了晴朗我才出门,难闻的气味还没完全消失。很快得知,是化工厂发生泄漏事故,有9位在村南田间干活的村民因为来不及跑到隐蔽之所,当即被熏倒昏迷。因为及时送到相隔几百米的县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而化工厂北面的大片庄稼却被熏死,难以回生了。

出了这么大的事故,县委才不得不下令化工厂停工,补偿了村民的医药费和庄稼的损失,化工厂很快又迁往全县最边远的两省交界、村庄稀少的农田里,继续生产起来。一片废墟的化工厂被转租给别的企业,对土地、河流和地下水污染的隐形危害则没人提及,留给村民难以挥去的担忧。大家明白,在农田里建这样的污染企业,真正受惠的是地方政府财政和官员政绩,给农民那点小“惠”掩饰的是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被毁。农民投诉举报,柔弱的声音无论怎么呐喊,到了有关部门那里就渐无声息了。 化工厂水污染三农农村建起农田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