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增速再次回落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复苏,看上去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这一数字不仅低于去年四季度7.9%的增速,也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在此之前,市场普遍预期一季度的增长会达到8%。
去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4%的水平后,市场原本以为这已经是中国经济的底部,但是仅仅经历了一个季度的反弹,中国经济的增速就再度放缓,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和转型之路前途坎坷。而在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之际,恰逢黄金价格遭遇史上罕见的暴跌,部分敏感的市场人士甚至开始将二者挂钩。
从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4.3、2.3和1.1个百分点。虽然消费和投资为主的内需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从趋势变动来看却刚好相反,内需的表现明显弱于预期,反而是出口的表现却好于预期。
消费成为一季度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5.5%,但如果和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其实已经大幅回落了1.9个百分点,去年一季度消费对GDP的增长拉动了6.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60%。
消费增速的回落,说明新政府的反腐行动开始显现效果。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尤其是餐饮收入的回落速度最为明显,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5.1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消费增速放缓的原因还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直接相关。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大幅低于去年同期9.8%的增速,也明显低于同期7.7%的经济增速。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3%,低于去年12.7%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显著放缓,显示出收入分配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季度的投资规模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9%,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放缓,同比名义增长20.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尤其是3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显著下滑,同比增速从1~2月的23%放缓至17.6%。在房地产投资放缓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幅增长对冲了投资下滑的趋势,今年一季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6.9%,而去年同期的增速是下降2.1%。“国五条”之后,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还将会继续放缓,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仍将继续扮演稳增长的主导力量。不过,在地方政府资金来源有限的背景下,这一轮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潮能够持续多久显然是一个疑问,未来依靠投资稳增长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一季度的外需要好于预期,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4%,实现顺差430.7亿美元,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了1.1个百分点。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去年的基数过低,由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并不乐观,我国外需复苏的反弹势头很难持续,3月份的出口数据就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回落趋势,3月份对外出口同比增长10%,比1~2月份大幅回落13.6个百分点。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在于,今年一季度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不仅没有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反而低于预期。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如果将各种影子银行规模考虑在内,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达到6.16万亿,同比增速高达58%。如此惊人的融资规模,和疲软的经济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这说明大量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徘徊在虚拟经济和房地产领域,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有可能形成滞胀的糟糕局面。
对于央行而言,今年的货币政策又将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实体经济的增长还需要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但与此同时,一季度大量的流动性似乎对实体经济又没有起到明显的提振作用,如果继续放开流动性闸门,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又将难以控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CPI指标定为3.5%,比上年的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今年的广义货币M2目标为13%,与去年相比也下调了1个百分点。如果从控制通胀的角度看,央行二季度乃至下半年适度收紧流动性将是大概率事件。3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的大关,达到了103.61万亿元之巨,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1.9个百分点。这样的增速显然超出了预期,如果要实现全年13%的M2增速,央行在未来将会适度收紧流动性。
在货币政策适度收紧的同时,今年的财政政策预计会相对宽松。按照今年的财政预算,全年计划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这一数字创下了2009年的赤字新高,与去年预期目标相比大幅增加了50%。在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提及要“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加强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虽然从长期看中国经济要摆脱投资依赖症,逐渐向消费转型,不过这种转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在短期稳增长方面,投资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轮的投资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尤其在很多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上,资金来源已经成为最大的瓶颈。今年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将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今年是上一轮债务到期偿还高峰期,“4万亿”经济刺激时期累计下来的债务,今年将会面临集中偿还的压力。今年一季度国内的融资规模高达6万亿之巨,但是却没有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巨额资金到底流向何处成为一个谜题,地方政府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或者利息,或许能够解释部分资金的去向。另外,地方政府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基建信托和城投债来募集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这种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银监会在今年3月底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而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重点提及了“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信贷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这说明地方政府的潜在债务风险的确已经上升到了一定水平。在资金来源受限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保持投资规模的增长将会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近期地方政府对于房产个税的消极态度。
从去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8%以下运行,去年四季度的经济增速虽然开始复苏,但是反弹势头仅仅持续了一个季度,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就再度回落。这种反反复复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确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正在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继续以过去两位数增速的老眼光来看待中国经济已经不合时宜。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预测,最近两年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增长率维持在7%到8%之间,预计2015年左右开始明显下降,到2019年或将会低于7%,最终可能会稳定在6%到7%的中速水平上。
中国政府似乎也在提高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披露后,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会议认为,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经济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在GDP增速明显弱于市场预期的背景下,国务院会议并未如往常提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之类的话语,而是认为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显示出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正在逐步提高。
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即使回落至6%~7%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高的增速,而如果这样的增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这将比过去两位数的增长更有质量。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设想,未来要努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成功实现升级之前,提高对于经济放缓的容忍度也是必经之路,唯有如此,才不会因为追求短期的增长速度而放弃长期的增长质量。 再次经济宏观经济投资稳增长国内宏观增速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