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底”黄金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黄金暴跌,国人蜂拥抢购,多地金店被一扫而空。黄金十年不败,而十年中正好是国人生活开始从小康到富裕,有了金银消费需求的时期。金价伴生着这个国家富庶的步伐,现在似乎又要靠着中国人抄底来拯救深陷“黄金劫”的各国央行和金融大鳄保尔森们。中国柜台前的抢购者是否能扭转国际金价的走势,答案或在印度和日本的“抄底者”,看来自东方的合力,能否买掉西方避险需求退潮所空置出的黄金资产。
伯南克在2011年回答美国国会议员质询时表示黄金也就是一种贵金属,是资产,但不是货币。巴菲特更是拿人类窖藏黄金行为开玩笑,说黄金无非是从非洲的地底下挖出来,再挖空中央银行下面的土地,藏起来。对于熟读政治经济学,高考前千百遍背诵马克思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一代人,放在改革开放初的那个年代,国家限制黄金交易,“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也不难理解。可应试教育的功效只在考试前后的短暂时间有效果,多年后这个绕口令恐怕就把大多数人绕进去了。再加上金价年年涨,比货币还保值,于是乎很可能有了“金银天然是货币”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观念,一旦不那么遥不可及,国人也就会排队进场。实际上,自4月16日创下1322美元/盎司后国际金价连续反弹,最多时上涨了100美元,正和国人排队购金分不开。
黄金3天中暴跌200美元/盎司,引来中国、日本和印度的抄底族。每个国家的抄底行为,均有其独特的背景。印度的抄底更多源于印度人对黄金的执著,黄金是女儿最好的嫁妆,作为一种终身投资,许多印度女性不停地购买黄金,好在以后传给自己的女儿或者孙女。这样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印度民间藏金达1.5万吨,是美联储的两倍。经验显示,只有在金价疯涨、购买力有所不及的时候,印度人的黄金消费才会有所节制。通常则是以每年进口800吨的速度积累着黄金。印度囤金的传统甚至对这个国家的贸易平衡构成威胁,去年仅进口黄金印度就花费了580亿美元,占印度2012财年经常账赤字的35%左右。据预测,今年金价低,印度黄金进口有望一举突破900吨关口。实际上,追溯本轮黄金价格的起飞,印度放开黄金进口功不可没,1947至1966年,印度禁止黄金进口;1966年之后,印度改用许可证制度;只是到了1997年,黄金交易才完全自由化。那时正是韩国人排队为国家捐献黄金的时候。今年1月,印度为了平抑贸易赤字,将黄金进口税从4%上调至6%。
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炼铜国家,铜冶炼过程伴生出大量的黄金,使得日本民间也藏金颇丰。黄金暴跌,日本黄金ETF交易陡增四五倍,多年排队售金后,日本民族似乎又要抓住黄金这棵“稻草”。不过,日本人抄底和他们不计代价地买入股票一样,是对安倍刺激政策的对冲,很难和“抄底”待涨联系起来。多年来金价坚挺,日本普通民众似乎并未受惠,他们将首饰送到金店回收,因为卖金者众,排队卖黄金成为东京街头一景,商家还提出了种种苛刻条件,拒收普通消费者拿来的各种首饰。黄金虽涨价,但日元也升值,又因为回收黄金商家要加收各种名目费用,变现黄金并不是一件投资者最初设想的便捷、低成本的交易。当然,作为大宗黄金投资者,日本有着颇佳的业绩,1999年当黄金价格跌到250美元/盎司的历史低位,日本曾成功抄底成为当年买入黄金最多的国家。
几代人之后,富裕了的印度人或许和日本人一样,对金子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黄金虽然灿烂生辉,但毕竟保存和交易都是难题。纸币时代,金本位退出,每年开采量远不及各国新增的国民财富的黄金只有退居一隅,作为抵御通货膨胀的象征性实物存在着。自去年底开始,全球资本市场的恐慌指数降至低点,投资者不再追逐保值安全的债券,作为避险资产之首的黄金开始被边缘化。4月,塞浦路斯债务危机令欧元区避险情绪再度涌现,美国经济数据的表现也开始低于预期,多种基本面利好的情况下金价并未攀升,凸显出人们对持有黄金的信心正在迅速减弱。黄金持有者心理脆弱的时候,美林等金融巨头集体沽空,给金价以致命一击。
黄金的走势,一边是印度、中国和日本人大举“抄底”,一边是欧美避险资金的撤离。长期看,印度人执著的黄金需求最终会“吞噬”掉地球上每年开采出的2600吨黄金,除非是金价涨到他们难以承受。但另一个事实则在于黄金历经十余年大牛市创出高点之时,也正是采矿业历经勘探、建设,产出开始发力之时。并且所谓“抄底”,价低才有意义,投资者并无解放套牢的保尔森们的义务。金价再度大涨,恐怕要待来日了。 抄底货币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