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峰回路转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苹果终于向中国消费者道歉,一段中国媒体和跨国巨头的公案即将收场。不过3月底华为和中兴遭遇美国政府采购禁入,而美国企业这边,苹果和谷歌早在去年就宣布了将部分主流产品转回美国本土生产。一系列消息的背后显示的是中国制造和美国制造间的竞争态势。今年初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数字,中国在科技产品的出口方面仍保持旺盛的势头,中国制造业虽面临劳动力成本飙升的压力,却仍颇具竞争力。

3月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份的一个季度,中国出口在美欧经济复苏孱弱的情况下实现了19.8%的同比增幅。今年前两个月,增幅进一步扩大至增长23.6%,数额高达3267亿美元。尽管内地对香港的出口和香港相关的进口数据存在着严重不符,整体数据因此被质疑,但即便扣除经济学家普遍估计的7%的“误差”,这在近一年来低迷的外贸环境中仍是一个很亮丽的数字。截至2月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出口商品总额季度环比跳涨52.5%,更说明出口势头的加速确定无疑。出口产品分类中,机电产品仍超半壁江山,前2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878.1亿美元,增长20.1%,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7.5%。而纺织品、服装家具等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达40.3%。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制造,即使在劳动力密集的领域也未受到成本上涨的严重影响,那些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在发挥着作用。

能够佐证中国大陆高端科技产品竞争力提升的一个现象是:中国大陆的贸易品出口额近两年来一直在稳步上升,2011年至今已经增长了30%多,全球贸易出口占比已经接近12%。摩根大通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移动计算设备制造方面,来自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企业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而其间同样提供全球主要IT产品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自2011年来却停滞不前。韩国方面的统计也显示,中国大陆产品正在多方面赶超韩国,如2010年韩国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的产品共71种,一年后减少到61种。2010年居世界之首的26种产品被竞争国家产品超越,其中的12种是被中国大陆产品超过,包括石化、钢铁产品和液晶装置等多年来韩国的优势产品。韩国被中国大陆夺走第一位的产品2009年有2种,2010年有7种,2011年增加到12种。与此同时,韩国通过半导体和机电设备对中国大陆形成的高达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自2010年后也不再有扩大之势。

中国劳动力价格每年都以双位数的速度上涨,成本担忧不断加剧,但受益于稳步的工业升级及价值链升级,出口领域仍能保持强势。事实上,尽管如纺织品及服装等低端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逐步触顶,但在许多高附加值产业,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近些年持续扩张,而高端产业的产值足够抵消低端产业的损失。2008年以来,中国电子和通讯设备生产等更高价值产业的从业人数大幅增长,现在已经超过了纺织、服装和皮革制造行业的从业人数。来自美国的贸易数据显示,中美去年双边贸易额超过了5000亿美元,其中美方贸易逆差达到了创纪录的3150亿美元。近两年,中国对美出口的高科技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光学设备的出口额增长了24%,直接导致了201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了200亿美元。

中国制造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强劲的潜力,当然仍和劳动力成本有关系。前段时间披露出来的Verizon优秀程序员只以20%的工资外包了自己的工作,承包他的编程工作的是一家沈阳的软件顾问公司,沈阳程序员所能拿到的薪酬恐怕要远小于这个比例。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虽然结束了无限供给的状态,但是十余年前开始的大学扩招使得中国成为人才最为过剩的国度,科技员工的工资涨幅远落后于低端劳动者。实际上,印度程序员的收入都超过他们的中国同行。若以人海战术作比喻,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3500万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位,这算得上是科技竞争力是否强大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并且,中国的科技投入多年来一直呈加速态势,直追发达国家水平。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仍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因为滞后,后发优势至今仍有足够的释放空间,帮助中国制造在和美国制造的竞争中保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