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新规的杀伤力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从2007到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从5000多亿元飞跃到7万亿元之上,在短短几年间,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边缘产品发展成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持续居高不下,而银行实际利率却长期处于负利率区间,这使得居民亟须寻求资金保值增值的工具,年化收益率普遍超过4%的银行理财产品无疑满足了人们跑赢通胀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显然有其合理之处。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尤其在理财产品的规模迅速膨胀后,风险也越来越不容忽视。2012年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其中大概有20%来自银行理财产品的贡献,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超过信托业,带动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快速膨胀。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这些游离在监管边缘的庞大资金,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形成了冲击。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不透明性,外界无从得知其具体的投资对象。大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购买了债券等安全性较高的产品,但与此同时,仅仅通过购买债券并不能实现银行承诺的收益,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以提高吸引力,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了信托,甚至直接投向企业。而这些企业通常是难以在银行获得正规贷款的企业,从积极的方面看,银行理财产品投向这一类企业弥补了我国银行贷款嫌贫爱富的缺口,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一家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向并不满足其贷款要求的企业,某种程度上是将风险转移给了理财产品的客户。去年底,华夏银行和工商银行等接连爆出理财产品无法兑付的事件,正是这种风险转移的例证。

银行理财的期限错配风险也屡屡被人诟病,银行将所有理财资金放入一个资金池中统一操作,每一个理财产品与资金并不一一对应。对银行而言,这样模糊操作的好处在于可以实现不同理财产品的持续滚动发行,但带来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都只有1个月到半年之间,但很多理财资金的投向却流向了长达数年的中长期项目,当某个短期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可以通过继续发行新的产品来解决到期产品的兑付,但是一旦将来理财产品的需求下降,这种以新还旧的模式将难以为继,银行就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对于银行理财隐藏的风险,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去年担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期间,曾经公开撰文表示银行理财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击鼓传花的游戏便会停止。

银监会此次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最引人关注的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针对银行理财不透明的资产池业务做出规范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单独管理指对每个理财产品进行独立的投资管理;单独建账指为每个理财产品建立投资明细账,确保投资资产逐项清晰明确;单独核算指对每个理财产品单独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确保每个理财产品都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银监会此举有助于防范银行理财的系统性风险,也可以使银行理财业务摆脱庞氏骗局的恶名,不过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透明化之后,理财产品获取高收益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银监会此次新规的第二大看点在于明确定义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并对理财资金投向此类资产的比例做出限制。银监会文件表示,“近期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增长迅速,一些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存在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等问题”。

银监会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定义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银监会对此做出硬性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目前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比例在5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要大大压缩这些风险资产的资金配置,对理财产品而言,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将降低预期收益率。

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的规范管理,为何会对股市带来强烈冲击?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银行理财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作为居民保值增值的理财工具,市场担心监管层对银行理财的紧缩管理,可能会波及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国经济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开始呈现反弹趋势,宽松的流动性对于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是今年1月份,我国的信贷投放规模超过1万亿元,创下3年来的新高,除此之外,加之理财产品和信托等各种影子银行的兴起,国内的流动性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全年通胀目标为3.5%,相比去年4%的目标有所下调。通胀目标的下调,货币政策势必也会随之有所紧缩,今年的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定为13%,与去年14%的预期目标相比也下调了一个百分点,春节后,央行已经开始回收流动性,连续多次启用正回购操作,向市场释放出紧缩的信号。

不过,由于银行理财等影子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央行紧缩流动性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被监管边缘的影子银行所稀释。观察流动性的核心指标M2,随着影子银行的兴起,在近年来其实已经有所失真。以2012年的数据看,去年我国M2增速为13.8%,但是社会融资总额则大幅增长了20%以上,这其中自然主要是银行理财和信托等影子银行的贡献,这显示出银行传统的调控货币的工具,其有效性已经有所减弱。

所以,今年央行虽然继续下调M2的增速目标,并且在近期释放出紧缩信号,但是市场并没有出现太多担忧,因为银行理财的大规模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流动性紧缩,即使央行货币政策收紧,银行理财的资金还是渗透到各个角落,为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银监会此次对银行理财进行规范管理,表面上虽然只是针对理财产品,某种程度上其实相当于货币政策的紧缩,和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举措形成了双管齐下的效应,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股市对于银监会新政的恐慌。

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紧缩政策,可能也预示着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由于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指数长期高于1年期定期存款,负利率吞噬了银行储户的资产之后,银行存款对于储户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利率政策的管制,银行不能通过自主调节利率来吸引储户,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在近年来遍地开花,某种意义上看,银行理财产品就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替代品。

但是随着监管层对于银行理财的政策开始减缩,理财产品获得高收益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对于客户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减弱,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已经从2011年的6%下降至不足5%,如果收益率继续下降,将会逐渐接近定期存款水平,银行理财的吸引力也就微乎其微了。

但是,银行理财作为居民战胜通胀的工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银行理财逐渐萎缩,大量资金必须寻找到另外的途径寻求保值增值,否则会有更多的资金冒险进入房地产市场,所以,在银行理财市场出现拐点之际,市场利率化的脚步也会越来越近。 流动性银行理财银监会新规杀伤力银行监管银行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