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客中国总裁“更喜欢5000架的5%”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空客中国总裁“更喜欢5000架的5%”0( 陈菊明 )

陈菊明1994年进入空中客车公司,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从销售总监做到销售副总、高级副总裁,今年初,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总裁。肤色并非至关重要,护照的颜色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做什么,正是这种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将陈菊明带入空中客车公司的最高核心层。

陈菊明告诉记者,20年前,他和人家说起在空客公司工作,曾经被误以为他在销售机场运载乘客的大巴士。据空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现役空客飞机机队规模已经从1994年的占全国100座以上飞机总数的6%上升到49%。空客在中国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这其中的变化,陈菊明是一个亲历者,也是一个见证人。

三联生活周刊:出任空客中国公司总裁后,你将如何驾驶空客的“中国号”?

陈菊明:本土化的确是空客的战略之一,我将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事实上,空客在华的业务已经越来越本土化,我就任总裁职位仅仅是本土化的象征性体现而已,很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早都是本土化了。

讲到未来,考虑的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空客在华合作,从简单的转包生产再到大部件中国制造,最终到飞机的总装和交付,涵盖面很广、层次很深。我们在中国有研发队伍,未来A350XWB项目5%在中国,这些项目的实施充分印证了空客对中国市场的态度。

空客中国总裁“更喜欢5000架的5%”1( 空客A350 XWB宽体飞机(效果图) )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第一位中国人担任外国飞机制造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在你的战略构图中有没有特别的考虑?

陈菊明:我们的客户希望看到一个知己知彼的制造商高管,这种心情不难理解,但在空客最高层看来,护照的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干什么。当然有一点是重要的,身为中国人,更容易了解客户,让我在中国负责全面工作,可能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我深知客户真正的需求,没有语言、文化上的障碍,更容易接近客户,了解他们的敏感点。以我对公司结构、产品、服务、文化以及管理层的理解等等,我相信自己能够提供一个最佳的方案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有责任和义务把空客在中国的飞机业务以及空客与中国航空业的全方位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空客中国总裁“更喜欢5000架的5%”2( 空客A350 XWB宽体飞机公务舱 (效果图) )

三联生活周刊:A350机型项目进展如何?未来会不会成为在中国市场的主力机型?

陈菊明:A350项目目前在技术上进展比较顺利,预期今年中就会按照计划首飞,然后取证,明年交付给客户使用。由于该机型杰出的性能和经济性,一旦投入市场想必会得到航空公司的青睐。A350投入运营之前订单已经将近620架了,我相信以后还有很大的潜力,这是一个远程宽体客机。我也相信,A350这款机型将来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A350也是空客与中国在航空业合作领域又一突出的案例,中方参与的份额超过5%。

空客中国总裁“更喜欢5000架的5%”3( 空客A350 XWB宽体飞机驾驶舱 (效果图) )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空客会在A350XWB宽体飞机暂时放弃锂电池?选用镍镉电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未来会不会再做其他的调整?

陈菊明:我们决定采用镍镉电池,也就是用传统的解决方案,纯粹是出于一种商业考虑。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希望因受世航审定标准可能引发的变化而延误原定的交付时间表,这个决定跟技术没有什么关系,在技术上我们始终认为空客设计的锂电池方案是可行的,我们也会在试验的飞机上继续用锂电池验证飞行。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在网上流传空客设计非常新颖的透明机舱,将来空客是否还有新奇的民用飞机设计?

陈菊明:100年前莱特兄弟用自己制造的飞机飞上蓝天,今天天空中翱翔的飞机充分展示了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很难想象在未来20年、50年甚至100年,将会有什么样的新飞机出现。现在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空客有专门的飞机设计研究室,他们致力于未来新一代飞机的设计研发。航空制造业会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是我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今天的概念机型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空客在中国是否考虑有更大规模的合作意向?

陈菊明:我们在天津的A320总装线是空客公司在全球非常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项目,第一期到2016年,按照原来设定的时间快到期了,空客与中方合作伙伴也在讨论第二期的合作计划。2016年以后空客将生产A320NEO飞机,在天津总装线的二期合作计划中,生产A320NEO飞机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天津总装线项目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到第二阶段?

陈菊明:这个项目曾经被质疑,我今天都还记得,当时好多人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重要的项目,可能吗?如果今天重新回顾那些怀疑论,曾经的困惑就显得荒唐可笑。现在我们看到,整个项目都是按照原来设定的方向推进,从各种指标参数以及飞机投入运营后航空公司的反馈都印证了天津组装的飞机质量与欧洲生产的A320质量完全相同。天津总装线项目已经成了中国与欧洲之间具有战略意义的、双赢互惠的合作典范。

二期是一期的延续,有了一期的成功,二期的工作相应来说会更顺畅一些。有了一期的经验,我相信二期将在更长的时间段内获得成功。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空客公司在产品战略方面是否会有新的调整?中国市场空客的主力机型有哪些?

陈菊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在天津A320总装线获得成功后,空客在全球化战略上又有了新的决定,就是在美国本土再建一条A320的总装线,以满足北美市场庞大的对A320系列飞机的需求。

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运营比较多的主要还是A320和A330,我相信未来A350至A380也会越来越受到青睐。当然,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并向中国的潜在客户推销A380。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人口高度集中等重要特征,我认为空客“巨无霸”未来在中国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A380在中国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陈菊明:我们在很多航线进行了测算,用A380来执飞的话,效果相当好。有一些问题我控制不了,可能需要时间来消化。A380的设计初衷就有明确的目标市场,主要是远程航线,是枢纽到枢纽的那一种。具体让A380执飞哪些航线不是由制造商决定的,但我看到的数据都非常乐观,某某航空公司因为引进A380挣了多少钱,看得我们都眼红了。他们有些报表是公开的,我还真没看到过亏损的数字。现在时间没到,能量的积蓄可能是一个过程,我相信,A380的需求有爆发的势态。

三联生活周刊:相比几年前的快速增长,你是否注意到国内的航空旅行增长幅度出现了放缓的趋势?

陈菊明:我认为目前发展的速度是正常的,连续两年9.2%。与过去30年相比,这个速度很多人有点不太适应,但我认为,9.2%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增长速度。如果按照人均乘坐飞机的频率,我们现在还排在全球60多位,由此看来未来航空市场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还有一点很重要,基数不一样,原来是两三百架、三四百架,现在是几千架飞机,能在几千架的飞机里占比9.2%,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随着总量上升,我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在质上发生变化,而不纯粹是量。也就是说,中国民航未来的发展将从民航大国走向民航强国。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两位数的增长率。从以往很多航空市场发展的经验看,这是必经之路。从总量说,如果说5000架的5%和1000架的10%有什么不同?我想,我更喜欢5000架的5%。

三联生活周刊:为何在天津组装飞机的成本比汉堡还要高一些?

陈菊明:因为结构性的问题,很多零部件都从欧洲运来,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但是我们需要在其他方面更有生产效率,以便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每一架飞机的成本是单位成本,随着组装量上去,单位成本就下来了,因为这是规模效应。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工人越来越成熟,外派人员不断减少,也是降低成本的另一方面。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未来?

陈菊明:随着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应该在民机领域有自己的雄心、计划。要使民机生产发展走得很远,需要有三个方面的力量:首先,自己国内市场要足够大;第二,国家的财政实力有多强;第三,国际舞台上是什么位置。我认为,飞机制造、销售首先是一种政治力量,其次是财政力量,再次是市场、商务力量。从远景看,中国商用飞机公司(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 Ltd,简称COMAC)有崛起的实力。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的空客在中国是否会面临新的竞争对手?

陈菊明:对空客来说,目前是两家在竞争,未来可能会有第三家,甚至更多。而能够真正地、全方位地挑战空客和波音的,COMAC的可能性最大。我们与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合作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以后的合作可能变得稍微复杂一点,COMAC的出现,使得我们在中国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但是我们欢迎竞争。世界的天空足够大,能够容纳两家以上的制造商。对我们来说,战略对策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持久。我认为,如果整天纠结在把竞争局限在两家,是不会长久的。

我不否认未来可能会跟以前不一样,但我们要敞开胸怀,采取积极的建设性姿态寻找合作中的共赢点,这是基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潜力很大,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未来用不了20年,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市场。 喜欢空客中国军情总裁空客a3505000中国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