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甸:民主转型的“双刃剑”效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珊)
( 3月10日,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首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昂山素季再次当选党主席 )
3月10日,缅甸最大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全国代表大会在仰光闭幕,昂山素季再次当选该党主席。据悉,这次大会选出了120名新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并从中产生了新的领导层。在新领导层带领下,该党将角逐2015年的全国大选。
这是“全民盟”自1988年建党以来首次召开党代会,该党派得以重返政治舞台,还要归功于现任总统吴登盛。到3月30日,吴登盛出任缅甸联邦总统将满两周年。这两年中,得益于其推出的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缅甸结束了军人统治时代,走上了民主转型之路。在政治上,吴登盛政府采取和解的立场,主动向昂山素季示好,说服其参与政府主导的政治进程。他还提议修改选举法,取消了被判入狱者不得参加政党的“昂山素季条款”,使全民盟得以重新登记为合法政党。
经济方面,新政府也选择了包括鼓励出口和改善民生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温和的经济政策相比,吴登盛政府工作的最大亮点还在于开启了缅甸包容性政治的改革进程。“目前为止,缅甸改革进程的特色是‘以民族为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佩德森(Morten B. Pedersen)告诉本刊,“在改革中,国内不同力量首先将党派利益放在一边,以国家整体为先。这应该归功于各主要力量分支中的温和派。以缅甸联邦议会人民院议长吴瑞曼为例,他是个结盟好手,经常采纳来自反对党派的政策建议,而不是利用其职位强制推行政党议程。昂山素季同样也主动与曾经的政敌建立联系。军方甚至也开始选择合作态度,渐渐放弃了对国家安保领域外事务的干预。”
然而,如同所有转型期国家所需经历的一样,变革通常是同时带来正负效应的“双刃剑”。吴登盛曾说过:“从军事政府到民主政府,从武装冲突走向和平,从集权经济转向全新的市场经济,每一种变化都需要花上数十年时间才能实现,而缅甸正尝试着在同一时间完成所有的转变。”《缅甸其国》的作者泰勒(Robert Taylor)告诉本刊:“目前,缅甸面临的最大挑战,即待处理问题数量之多已超过了国家的解决能力。种族纷争、武装冲突、政党发展、司法建设、经济体系改革、增加就业等等,所有问题一起涌向了为数不多的几位有应对能力的领导人,他们必须拼尽全力来保证改革进程不脱离正规。”
除此之外,突然宽松的政治环境还带来了多种政治势力和利益团体同时活跃于缅甸政坛的局面。各方力量激烈的博弈既促进了包容性政治的发展,也对其稳定性形成了挑战,缅甸的政治走向也因此充满了未知数。在佩德森看来,2015年大选就将成为缅甸民主改革进程中的一次考验:“每支力量中的温和派都面对着来自更强硬分子的潜在反抗,而2015年的大选很可能引发从改革者中受益较少的民众的抵触情绪,并形成比以往更为强烈的对抗。激烈冲突会危及改革的整体进程,其后果的严重性不容低估。全国民主联盟对2015年大选的大获全胜自信满满,但他们的愿望与多元社会的权力分享需要能否成功调和,现在还很难说。”
“双刃剑”效应同样出现在了外交领域。面对缅甸社会的民主转型,西方世界陆续解除了多项对该国的制裁。去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更加凸显了当今缅甸的重要外交地位。“我相信缅甸在美国的东南亚战略部署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教授克莱默(Kenton Clymer)告诉本刊,“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昂山素季及该国新民主转型的赞赏,另一方面,美国也希望缅甸能成为一个有利于自己及该地区其他国家利益的稳定社会。但美国外交政策究竟将对缅甸内政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还不好说。”“说美国对缅政策完全由昂山素季决定显然不太合适,但采用她的观点作为政策决定基础这一点毫无疑问。在此阶段,昂山素季仍然是美国对缅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而大选之后,决定美国在该国未来的政策走向的,则将是她那时的地位。”美国乔治城大学驻外事务学院教授、缅甸问题专家斯坦伯格(David I.Steinberg)这样对本刊说。 昂山素季转型双刃剑效应缅甸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