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克尔的两难境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2月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第7次当选基民盟全国党主席
)
12月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基民盟全国党代会上赢得了近98%的得票率,第七次当选该党派主席。
明年9月,默克尔将率领基民盟参战联邦议会选举。德国民调机构Frosa今年8月的数据显示,默克尔及其领导的联盟党的支持率已上升至39%,是该党自2008年7月以来创下的最高值。默克尔本人的支持率也已超过了战后的所有德国领导人,被誉为基民盟的“选战王牌”。但她的参选道路绝非毫无障碍。眼下除了联盟伙伴“自由民主党”的支持率仍低于获得议会席位最低标准的5%之外,“欧债危机”也使她面临两难选择。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得益于严格的成本控制,德国在经历了短暂的经济下滑后便展开了强劲反弹,是欧元区国家最早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经济体。2011年,在“欧猪五国”的债务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欧元区其他部分国家也出现了严重经济问题的情况下,大家纷纷将希望寄于德国。但默克尔政府的表现却令欧盟大失所望:对欧盟成员国的呼声反应冷淡,甚至做出了将希腊踢出欧元区的强硬表态。“德国人不想看到欧元区出问题,但又不愿将现金交给那些严重的‘经济政策失败国’。他们担心仁慈会使这些国家放弃努力工作来摆脱危机的动力。”欧洲经济智库“布鲁格”研究员比吉尔斯玛(Michiel Bijlsma)告诉本刊。
纽约“新学院”经济系主任萨姆勒(Willi Semmler)则告诉本刊:“‘欧债危机’发生初始,德国政府对于救助欧元区周边国家并不热衷。一是因为《马斯特里赫条约》不允许主权保释,另外则是担心‘拯救方案’有鼓励国家借贷的风险。但当欧元区债务危机加重、其周边国家的长期利率增长也开始加速后,作为对这些国家持最大出口份额的一方,德国逐渐意识到:本国经济增长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邻国的增长前景;任何国家从欧元区的退位都将严重‘感染’相关国家,而欧元的失败也意味着欧盟的失败。所以,从2011年开始,默克尔政府在德国财政部长的支持下转变了政策,宣布欧元区只能由‘更多的欧洲’(more Europe)计划,即一个更加有力的税收和货币联盟来拯救。”
但实施救援对默克尔来说无异于逆水行舟。2010年德国政府就曾与其他欧盟国家达成妥协,通过了第一轮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其中1230亿欧元由德国担保。但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基民盟在德国人口第一大州的议会选举中惨败。默克尔在2011年5月同意了放宽继续贷款的条件,并于7月在欧盟首脑峰会上敲定了第二轮救助希腊方案。虽然态度十分犹豫,但来自民众的压力却是有增无减,政府支持率还是不断走低。
近年来德国一反“欧洲好人”形象,几乎变成了“欧洲一体化”的绊脚石。这与德国“正常化”进程相关。这一进程早在施罗德执政时期就已开始:德国民众认为德国已经付清了历史债务,需要成为一个英、法那样的正常国家,重建德国作为一个民族的“个体身份”,公开捍卫国家利益。默克尔政府上台后,“正常化”倾向进一步加深。但与曾经在欧洲追求霸权的做法不同,目前德国几乎达到了“去欧洲化”的程度。而身陷危机的欧洲国家一味要求金融救援的行为也加剧了德国对欧洲的疏离情绪。今年有民调显示,53%的德国人甚至认为德国的前途与欧洲无关。
2013年大选的逼近更加凸现了默克尔政府面前的两难抉择:欧元若分崩离析,不仅所有国家一同失去货币同盟带来的好处,恢复马克的德国自身也会遭遇汇率大幅度调升等打击。但虽然支持欧元符合长远利益,强行违背民意却会使其丢掉大选。“‘更多的欧洲’计划使欧洲金融市场和欧元区更加稳定,它既可维护德国利益,又能以实际效果改善欧洲现状。但由于2/3的德国人都不愿为‘欧债’付账,此政策的成效必将被即将到来的大选冲淡。”萨姆勒说。西班牙政治经济学家帕尼科(Carlo Panico)则向本刊指出:“目前德国政治权威受媒体和选民的制约太深,根本没有通过制定长期积极计划来引导经济的自由空间。所以,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如何恢复政治权威的独立性,是默克尔眼下的最大问题。” 默克尔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