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债风险再起
作者:谢九2008年“4万亿”计划出台之后,地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大举发债,以城投债为主的地方债务平台迅速膨胀,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尤其是去年6月的云南高速公路违约风波,更是让城投债的风险达到高潮。在监管部门的治理整顿下,地方债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不过,距离云南高速公路的风波仅仅过去一年半,国内以城投债为主的地方债再度活跃。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一共有393只城投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挂牌,筹资规模达到4686亿元,这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城投债4257亿元的筹资水平,几乎已经完全摆脱了去年云南城投的阴影。
城投债的再度活跃并非偶然,尤其在今年的经济背景下,城投债市场可谓供需两旺。从需求方来看,由于国内股票市场持续疲软,在现阶段能够实现投资保值增值的途径少之又少,而城投债给很多资金提供了一条难得的投资渠道,6%~10%的年化收益率,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这样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定存、国债和银行理财等。加之城投债的发行由国家发改委审批,有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其违约风险相当低,所以在近期得到了很多资金的大力追捧。今年前三季度,很多中小券商的前十大证券投资品种中,都出现了城投债的身影,在券商等很多机构的投资组合中,城投债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
从根源上看,城投债的再度活跃来自地方政府的稳增长压力。由于今年上半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GDP增速全部放缓,地方政府的稳增长压力空前,下半年以来,各个地方政府开始密集推出各自的经济刺激计划,仅仅十几个省、市的刺激规模就超过10万亿元,规模之大甚至超过当年中央政府主导的4万亿刺激计划。但和地方政府的雄心壮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财政实力,在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金双双放缓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地方政府的蓝图就只能是画饼充饥。比如高调公布8000多亿元投资计划的长沙市,该市去年的财政收入为668亿元,土地出让金约为220多亿元,二者合计仅为800多亿元,如果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其间的缺口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城投债为主的地方融资平台也就再度迅速扩张,甚至去年曝出违约风波的云南高速公路,在经过资产重组之后,据悉已经在近期开始重启发债计划。
城投债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产品,在我国《预算法》下,地方政府没有自行发债的权利,地方政府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政府包办转向赋予市场主体,于是便形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这些融资平台或是以土地等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或是通过发行城投债融资甚至发行信托产品等等,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进行,融资平台为解决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过去两年地方债务的风险引发高度关注,监管机构明显加强了对平台贷款的要求,按照银监会的监管条例,银行根据地方平台公司自身现金流覆盖贷款本息比例,将其平台贷款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2011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风险较高的半覆盖和无覆盖贷款比接近20%,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对银行的风险可见一斑。根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今、明两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将进入集中偿还期,约有42%的地方债务将于今年底到期,53%的地方债务将于2013年底前到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开始收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
由于银行贷款收紧,地方融资平台开始以发行城投债作为突破口,寻求新的融资方式。尤其在当前投资渠道匮乏的背景下,收益颇高的城投债受到了机构的追捧,城投债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城投债的快速扩张也开始积累风险。
对债券投资人而言,城投债的最大风险在于违约风险。尽管城投债有地方政府的信用作为隐形担保,但从法律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对于城投债并不具有赔付义务,如果城投债出现违约,地方政府出于维稳目的,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会尽可能采取财政兜底或者和双方协商的方式来平稳解决。最近一年多来债券市场出现的几起信用事件,比如云南高速、山东海龙、江西赛维、新中基等,这些临近违约边缘的公司,最终都由地方政府出面予以解决,这似乎更坚定了投资人对于债券市场无风险的信心。但如果将来城投债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超过政府的财政能力,政府也不会对城投债无原则兜底,更有可能按照市场化方式处置,这将意味着债券市场的一大进步,所以,城投债的违约风险还是始终存在。
另外,从概率上看,城投债的违约虽然还是小概率事件,90%以上的城投债都不会出现信用问题,但是只要有一家出现真正违约,就会对整个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去年云南高速违约风波爆发后,虽然最终经过多方协商平稳解决,但还是让城投债市场惊魂未定,整个市场一度全部陷入低谷,这也是城投债市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目前城投债的主要购买者为银行、券商和基金等金融机构,如果城投债市场爆发违约,将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带来直接冲击。
对于地方城投公司而言,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投资项目是否具有合理的利润回报,有足够的现金流来覆盖债务成本。去年爆发的云南高速公司违约风波,起因就在于该公司的巨额贷款集中到期,导致公司单方面通知债权银行“只付息,不还本”,虽然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予以平稳解决,但还是充分暴露出地方债的风险。城投公司所从事的多为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特点,而城投债则需要每年支付不菲的利息,在没有投资回报的前期,城投公司将面临很大压力。尤其是随着近期各地发行城投债的公司明显增多,在市场资金相对有限的背景下,不同的地方融资平台也会出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将导致发债方不得不提高收益率。对于原本回报率不高的投资项目,无疑会进一步挤占盈利空间,恶化现金流状况,从而提升了城投债的违约风险。
另外,随着过去几年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盈利能力较强的项目也会越来越少,地方政府为了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将不得不选择那些盈利性较弱、公益性稍强的项目。比如今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一次性批复了18个城市的24条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以及一条铁路项目,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000亿元。在24条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除了广州等城市之外,大部分都是二、三线城市。地铁投资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投入巨大且回报极低,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地铁项目尚且无一盈利,都是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行,客流量较少的二、三线城市的地铁盈利前景也就不难想象。如果这些城市的地铁项目也要靠城投债来支撑,风险显然不言而喻。
除了城投债之外,地方融资平台近年来还开始携手信托,开发出大量的政信合作产品,也就是以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作为平台发行信托产品,成为地方平台公司重要的融资渠道。在经历了去年的房地产信托热潮之后,由于部分地区的房地产信托兑付风险上升,加之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下半年以来,大量信托资金开始从房地产转战基建,基建类信托成为今年发展最快的信托产品。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余额将近4000亿元,规模直追城投债。
与城投债相比,政信合作类产品的收益率更高,年化收益率普遍在10%左右,但是毫无疑问,隐藏的风险也更高。一方面地方政府有急切的融资需求,需要扩展各种融资模式;另一方面,高达10%的收益率在目前的市场下又极具吸引力,虽然名义上是风险较高的信托产品,但由于携手政府融资平台,也相当于拥有了政府的隐性担保,因此今年的基建类信托成为极受欢迎的投资品种。不过,由于近期基建类信托产品的发行太过频繁,部分产品已经被叫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层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担忧。(文 / 谢九) 风险地方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