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穹”系统的希望与困境
作者:宋晓军( 11月17日,“铁穹”导弹防御系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首次展开部署 )
11月22日凌晨,在埃及和美国的斡旋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终于实现了停火。之后,双方均通过媒体宣称自己在持续了8天的交火行动中取得了胜利。由于媒体资源占有程度的原因,外界看到的更多信息是以色列在“防卫支柱”行动中所使用的“铁穹”拦截系统的“明星效应”。令人遗憾的是,针对这种“明星效应”质疑最多的却是用昂贵的“铁穹”拦截廉价的火箭值不值?而很少有针对“和平”这个目标的更深一层的追问。
实际上,有关使用“铁穹”系统值不值的问题,不仅停火后马上就有媒体给出了拦截率近90%的账单(拦截了1506枚中的421枚“有效”火箭,花费2500万~3000万美元),而且从以色列开发这个系统至今,以色列国内也一直在不断地“算账”。比如今年5月28日,善于从经济角度分析中东事务的《耶路撒冷邮报》资深编辑伊利斯(Niv Elis)在一篇题为《铁穹——廉价的防御》的文章中,就给出一份清晰而简洁的账单。他以2006年的“黎以冲突”为例,“精算”了“铁穹”的成本。他指出:“黎以战争”的费用总支出为30亿美元,其中弹药费用支出为9.41亿美元。在战争期间黎巴嫩真主党共向以色列发射了3970枚火箭,其中有901枚击中了城市人口密集区。如果当时以色列在这些遭袭击的地区部署了“铁穹”系统,按单枚拦截弹6.2万美元计算(单价加上设备折旧),只需要支付总弹药费的6%即5590万美元就可能避免因火箭弹造成的30万~50万人撤离家园、上百万人进入防空洞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毫无疑问,如果按照伊利斯6个月前的推算,以及以色列军官通过媒体透露地面进攻加沙每天将花费约6500万美元的数字,以色列军方此次在“防卫支柱”行动中“铁穹”系统近90%的拦截率是完全划算的。而且这个“近90%”距2009年以色列国防军在盖伊芙沙漠测试的95%的拦截率相比,还有改进和上升的空间。根据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事后对“防卫支柱”行动的表态,这个“90%”的拦截率显然也为美国最终到2015年向“铁穹”系统投资9亿美元的额度(2009年承诺的2.04亿美元研发费和未定的6.8亿美元的系统采购费),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以色列媒体也并非一边倒地赞赏“铁穹”系统。这类声音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更强硬的,主要还是强调以军要实施地面进攻重创哈马斯的力量基础。他们认为,在此次行动中“铁穹”只是赢得了表面上的停火,而哈马斯1.5万人的军事组织最多损失了50人左右。另一类是相对温和的,主要强调“铁穹”系统虽然在此次拦截火箭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就像当年耗费了数亿美元修建了隔离墙减少了自杀式炸弹的袭击又出现了火箭袭击一样,下一次哈马斯很可能还会寻找新的武器升级的途径。因此他们认为,“铁穹”系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对策。
简单说,无论是赞赏“铁穹”系统还是质疑“铁穹”系统的观点,本质上都包含着一个潜在的逻辑链条:一件新武器的发明作为手段能不能达到实现和平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因此,很可能就像《国土报》等一些以色列媒体在停火后担忧的那样,哈马斯和真主党的一些激进势力,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更先进的火箭技术。而“铁穹”系统的发明者也会对实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对系统进行更优化的改进。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双方仍会信奉一件新武器的发明或掌握可以创造“和平”的信条。那么这个信条在未来的现实中能经受住检验吗?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奖的创建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说过的一句话:“我的炸药将比世界上1000种发明更早地实现和平。”毫无疑问,在诺贝尔说完这句话的一个半世纪里,广义上的和平并没有因为炸药的发明最终在人类社会中完全实现。那么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和哈马斯及真主党正在努力提升的各类火箭系统,能实现他们各自心里要的那个“和平”目标吗?实际上,在巴、以宣布停火后,以色列士兵枪杀巴勒斯坦在边境干活的农民和哈马斯再次向以境内发射12枚火箭的事实,对此已经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因此,未来巴、以要面对的困境,也许就是人类社会未来共同要面对的困境:人们到底能通过什么手段才能实现心中的那个和平目标呢?(文 / 宋晓军) 希望困境系统铁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