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雷乌斯:典范将军的滑铁卢
作者:徐菁菁( 2010年6月29日,彼得雷乌斯出席参议院的一场同意权听证会 )
事发
11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在芝加哥和家人、同僚们庆祝胜选。在华盛顿,国家安全情报总监克拉珀给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打了个电话,中央情报局局长彼得雷乌斯的婚外情终于从联邦调查局(FBI)传到了白宫。
这一天正好是彼得雷乌斯60岁的生日。就在上个月,他和妻子霍莉在位于弗吉尼亚州贝里维尔的豪华庄园主持了女儿的婚礼。两人的婚姻已经持续了37年,一直是军政界的楷模。1973年,彼得雷乌斯在就读西点军校期间与霍莉结识。霍莉是当时学校督导的女儿。一年后,他们在西点军校的教堂结婚。人们猜测彼得雷乌斯的婚姻是为了仕途。霍莉否认这一点:“我并不傻,我们因为彼此相爱而结婚。”霍莉目前在奥巴马政府中担任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副局长,负责监管与调查消费者对美国服务人员的投诉。
11月8日,彼得雷乌斯向总统奥巴马提交了辞呈并获得了批准。第二天,他向媒体公布了这一消息。葆拉·布罗德韦尔对于发生的这一切并不知情。根据《时代》的说法,这位知名记者正在弗吉尼亚州一家度假酒店和丈夫——放射科医生斯科特·布罗德韦尔共同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晚间新闻里播放了当天华盛顿最具爆炸性的消息:彼得雷乌斯辞职了,而葆拉·布罗德韦尔就是丑闻中的那个女人。稍后,布罗德维尔家的亲友们收到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周六的Party取消,谢谢!”
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司法局的高层早在今年夏天就已经知道了中情局局长的软肋。在美国,彼得雷乌斯是最受人尊敬和民众拥护的军政人物之一。这位曾统管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前司令,是美国反恐教科书的书写者,被誉为“艾森豪威尔之后最有效率的军事指挥官”,享有将美国拯救出伊拉克泥潭的盛名。“这个人极为聪明,极有决断,极富责任感。”他的前助手、陆军准将德拉卡表达了他对前上司的理解,“他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像超人的人。但他依然是个男人。”
( 葆拉·布罗德韦尔和她参与写作的彼得雷乌斯传记《全力以赴》
)
婚外情丑闻爆发后,一家阿拉伯媒体刊出标题为《黎巴嫩女人扳倒中情局局长》的文章。这位黎巴嫩女人就是吉尔·凯利。
吉尔·凯利是佛罗里达坦帕市的黎巴嫩裔社交名媛。她的丈夫是一位颇有声誉的癌症外科医生。他们在坦帕市的豪宅距离美国麦克迪尔空军基地只有几英里远。凯利是麦克迪尔空军基地的一名社会联络人,常常给军方筹办宴会,很早以前就认识彼得雷乌斯。
( 2011年8月31日,彼得雷乌斯和妻子霍莉在弗吉尼亚州阿林顿参加退役告别仪式 )
今年早些时候,吉尔·凯利找到自己的朋友、联邦调查局驻当地特工汉弗莱斯,声称自己收到许多匿名的“恐吓信”。这些电邮的内容包括“我知道你做了什么”和“滚开”等字句。汉弗莱斯意外地发现,这名匿名邮件发送人知道彼得雷乌斯的许多事情。此后,联邦调查局网络犯罪部门开始介入调查,布罗德维尔的身份浮出水面。在调查中,联邦调查局发现,布罗德韦尔不仅能够进入彼得雷乌斯的个人邮箱,两人还使用过同一邮箱。在这些邮箱中存有大量交往信件。布罗德维尔给吉尔·凯利发“恐吓信”,很可能是因为后者与彼得雷乌斯关系亲密,于是心生嫉恨。
6年前,彼得雷乌斯赴哈佛大学演讲,遇到了当时在哈佛公共领导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的布罗德韦尔。“我向当时还是中将的彼得雷乌斯自我介绍,说明我的研究兴趣。他给我名片,协助我接触其他研究同样主题的研究人员和军人。”布罗德韦尔后来回忆。
( 2004年1月26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美军在街头加强戒备
)
布罗德韦尔与彼得雷乌斯同为美国西点军校校友。她曾在军中服务超过10年。2008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布罗德维尔再次与彼得雷乌斯取得联络,表示希望能访问他。
布罗德维尔拥有众多头衔,在Twitter上,她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作家、国家安全分析师、退伍军人、女权运动者,以及跑步、滑雪和冲浪爱好者,一位母亲和一个妻子。而她最著名的身份莫过于彼得雷乌斯的追随者了。尽管布罗德维尔强调自己是个严肃的传记作者,而不是“粉丝”,但她为彼得雷乌斯撰写的传记《全力以赴》还是充满了溢美之词。这本书于今年1月刚刚出版。在亚马逊网站的作者页面上,她在照片里和将军隔桌相对。
( 2011年8月31日,彼得雷乌斯(右三)上将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弗吉尼亚州参加美国军方的告别仪式,正式结束其军人生涯
)
人们知道布罗德维尔和彼得雷乌斯关系非常。与绝大多数人不同,她亲切地称彼得雷乌斯为“亲爱的大卫”。她曾经的同事们至今仍记得,几年前,布罗德维尔主持一档会议,在途中接听了一个电话。她放下电话说:“是将军打来的,我们要去跑步。”然后她就扔下了一切。她在Twitter里放上彼得雷乌斯的箴言,不久前还宣布,她联络了正陷入兴奋剂纠纷的环法冠军阿姆斯特朗,要安排他和将军一起跑步。在中情局,人们注意到布罗德韦尔频繁前往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市的中情局总部,在彼得雷乌斯的办公室里闭门长谈。她甚至还陪伴局长在中情局总部外的操场上晨跑,以座上宾的身份公开陪伴在彼得雷乌斯左右。
但在丑闻曝光前,人们以为这只是布罗德维尔实现自己事业野心的方式。她的事业风生水起。就在不久前,共和党的筹款人找到她,希望她能够参加北卡罗莱纳州的参议员选举。“她的个人进取心和野心是如此之重,”一位同事对媒体回忆说,“她把它们放在中心地位,有时不免令人感到厌烦。”
“我曾在最好的组织里有过最好的工作,但我把它丢掉了,我搞砸了。”彼得雷乌斯在辞职后对一位最亲近的同僚说。
被搞砸的不仅是彼得雷乌斯自己的职位。联邦调查局在吉尔·凯利的邮件交往中拽出了美国驻阿富汗部队总司令约翰·艾伦。他们之间显然也存在“不恰当”的关系。尽管奥巴马总统已经对艾伦表示了信任,但他的前途依然成为疑问。北约最高决策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在10月任命艾伦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美国参议院计划在本月15日举行相关听证会。但五角大楼已经要求参议院推迟对该项任命的批准。
而吉尔·凯利也被自己引发的调查之火点燃。媒体开始怀疑吉尔和其丈夫斯科特·凯利建立的凯利癌症基金会的慈善工作。他们发现,基金会的款项并没有像夫妇俩说的那样“用于癌症研究和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工作”。事实上,基金会把绝大部分美元用于餐饮、娱乐、旅行、汽车和办公开销。
最出色的战争指挥官
2007年9月10日,彼得雷乌斯和美国驻伊拉克前大使莱恩·克罗克接受了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和三军委员会的问询。在参加听证会的参议员中,有五位参与了后来的总统竞选,其中包括拜登、奥巴马、麦凯恩和希拉里·克林顿。
这次听证会被彼得雷乌斯称作“一辈子最糟糕的经历”。那一年2月,他刚刚被布什总统任命为驻伊拉克美军最高指挥。而美军正处于战争爆发以来的最艰难的时光:流离失所的伊拉克难民数量增至110万。就在彼得雷乌斯接受国会质询的前一个月,伊拉克有1770名平民在暴力袭击中丧生。
彼得雷乌斯在听证会上为现行的伊拉克战略辩护,称情况正在逐渐走向好转,要求增兵。但民主党议员毫不买账。奥巴马参议员对彼得雷乌斯嗤之以鼻。轮到奥巴马发言的时候,他滔滔不绝地用光了分配给他的7分钟时间,没有给将军一丝辩解的机会。“我们的标准现在变得如此之低。”奥巴马说,“在完全混乱的局面下的一点点进步就被视为成功。它不是成功,它仍然是一场灾难性的外交错误。”
但彼得雷乌斯在华盛顿的游说取得了效果。他的同僚们回忆:“没有他的沟通工作和人们对他的信任,我们不可能获得那么多时间。”
这位瘦削的军人在年过五旬之后仍带着一股男孩气质。《名利场》杂志说他“有一种欢欣雀跃的天性,渴望使人愉悦,也渴望向人解释。他的报告不仅能说明问题,甚至可以上升到艺术高度”。媒体和民众都乐于相信他。《时代》周刊称赞他“聪明好学、忠于道德、体格强健、敢于在危难时肩负重担并毫无怨言、敏锐刚毅”,断言“美国不会在伊拉克遭受灾难性失败,彼得雷乌斯与其率领的勇敢战士们是最好的理由”。
2008年1月,布什政府力排众议向伊拉克增兵。《纽约时报》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共同民调显示,在伊战问题上,相信国会的受访者只有21%,布什政府则只获得5%的信任,但有68%的受访者信任让彼得雷乌斯这样的军事将领处理伊战。
“他在几乎所有政治家和民众都对伊拉克失去希望的时候扭转了战局。从他的成就和智慧而言,他是美国自‘二战’后最重要的军事领袖。”美国塔夫斯大学的国际安全研究教授威廉·马特尔告诉本刊。2008年,伊拉克的自杀性炸弹和汽车炸弹袭击数量从前一年的每日22次下降至10次,每日伤亡人数从2006年的59人下降到14人,此后几年,这两个数据持续下降。丑闻曝光后,新美国基金会国家安全项目主任皮特·卑尔根提醒人们记住将军过去的功劳:“2006年12月,美军的巴格达宗族冲突地图几乎布满了黄色、橘色和红色——它们意味着中度到重度暴力冲突。两年后,这张地图几乎已经被绿色覆盖。今天的伊拉克依然是个危险的地方,但它却不再濒临内战。政治分歧逐渐能用政治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
在回忆录《抉择时刻》中,小布什骄傲地声称,罗斯福总统发掘了艾森豪威尔将军,而他发掘了彼得雷乌斯。“彼得雷乌斯是美国扭转伊拉克战局的关键性人物。”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皮特·菲弗告诉本刊,“而他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也有赖于布什愿意改变原有的战略,接受他的意见。”
彼得雷乌斯1952年11月7日出生于纽约州奥兰治县哈德逊河畔康沃尔村的一个普通农家,父母均是“二战”后移居美国的荷兰人。西点军校就在距康沃尔5英里以外。彼得雷乌斯的星期日学校老师和足球教练都是西点毕业生。后者把他招募到高中队伍里来,并让他们成为当地的冠军。未来的将军踢右边锋,是队里的最佳得分手之一。
1970年,彼得雷乌斯顺其自然地考入西点军校,并以占全员5%的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但那是1974年,他已经赶不上参加“越战”了。彼得雷乌斯的军旅生涯是以不断进修开始的。1983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进修班毕业,并获得“马歇尔将军奖”。1985和1987年,他相继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公共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
人们说彼得雷乌斯身材瘦削,看上去像个书呆子,而不是一名战士。但了解他的人可不会这么说。在1991年的一次训练演习时,子弹穿透了彼得雷乌斯的右胸。医生给他插胸管时他一动都没动。给他做了5个小时手术的医生称他是“最坚强的军人”。为了说服医生,尽快出院,他曾从病床上跳到地上,一连做了50个俯卧撑。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前,50岁的彼得雷乌斯还能以63分钟的佳绩完成军队的10英里跑步测试。他骄傲地说:“这是我在伤了骨盆后的成绩。”在54岁时,彼得雷乌斯仍可1分钟做75个俯卧撑,被称作“钢丝卷”。
在海湾战争中,他成为陆军参谋长的助手。此后,彼得雷乌斯平步青云,1999年晋升为准将,两年后成为美军第18空降军参谋长,后又晋升为美国王牌军第101空降师师长。
2003年3月,彼得雷乌斯率领美军第101空降师参加了美国第五军进攻巴格达的行动,一路上经历了卡尔巴拉、希拉和纳杰夫等多次恶战,确保了整个美军进攻部队的运输线。这是彼得雷乌斯第一次真正亲临战场。但他得到小布什总统的注意是在2004年接管伊拉克北部摩苏尔和尼尼微两省的经济重建和行政管理后。当时,美军正苦于在结束大规模战争后无法平息小规模的暴力袭击。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像是在全力捂住一个炸药桶,而不是熄灭它。在摩苏尔,彼得雷乌斯不像其他军官那样只顾着硬碰硬地打击袭击。他监督执行了4500个重建项目,重新开放了摩苏尔大学,帮助当地开展政治机构建设方面的工作,协助进行市政府的选举工作。摩苏尔很快成为一处亮点。当地相对稳定,当地人还把彼得雷乌斯称作为“大卫王”。《时代》以他为主角撰写了封面文章,标题夺目:《拯救伊拉克的人》。
2004年彼得雷乌斯被擢升为中将负责从无到有组建和训练伊拉克军队和警察。2005年,他回到美国,担任陆军联合武器中心司令。在此期间,彼得雷乌斯完成了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他决定为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写一本新指南。
他在堪萨斯州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做这件事情。他启用了自己在西点任教时的学生——伊拉克战争老兵约翰·纳格尔。他写过一本书,名叫《用刀喝汤:马来半岛和越南反游击战的教训》。
法国情报老兵大卫·加卢拉也参与了这一工作。他在上世纪50年代曾作为法国军队官员在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工作,著有《反叛战争:理论和实践》一书。书的内容是基于他对中东和南亚形势的观察。他的核心观点是:民众才是反叛战争中的核心,只有保证民众的安全,他们才没有理由和武装分子合作,才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理论颇得彼得雷乌斯的欣赏。
将军还启用了军事史专家、一位他在西点军校读书时的同班同学科拉德·克莱恩,让他担任执笔者。克莱恩将彼得雷乌斯视作新战略拟定的“驾驶员”,他说,“彼得雷乌斯把整本册子阅读了两遍。在24个小时内给出了大量的修订和评论”。
2006年12月,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发布了《反叛战地手册》的最终版本。这本手册涵盖情报搜集、战术策略、军队领导、后备物资、当地语言、文化软实力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成为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指南。
2007年,彼得雷乌斯再次回到伊拉克时已经被任命为伊拉克战争的新指挥官。在上任后不久,他在巴格达周边地区进行了一次视察。情况比他走的时候更糟糕。他告诉新美国基金会国家安全项目主任皮特·卑尔根:“我无法相信我看到的。在巴格达西北,街道上杂草丛生,而我记得那曾经是一块非常兴旺的中上层阶级和官员们出没的地区。”那时,伊拉克每个月要发生200起汽车炸弹袭击和自杀性袭击事件。
彼得雷乌斯向士兵们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你无法避免这场战争……生活在民众之中是保护他们,打击叛乱分子的,必须……用脚巡逻,和民众建立关系。只有在和民众面对面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对情势觉悟,而不能总是隔着防爆玻璃。”
彼得雷乌斯坚决地推行了哨所网络的计划,在之前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各个居民区建立起了大量的美军与政府军哨所,直接和当地居民联系。这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尤其是那些深入到鱼龙混杂的危险地带的美军士兵时刻受到袭击的威胁。在头9个月时间里,这一年就成为伊战以来阵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但效果还是逐渐显现很出来。与美军接触增多的民众开始倾向于与美伊政府军合作,依靠美军保障安全。美军逐渐开始得到大量的以前很难得到的情报。
彼得雷乌斯也赶上了好时候。在被激进分子控制的伊拉克最大省份安巴尔,当地的逊尼派长老受不了伊斯兰极端主义武装分子的行为——他们斩首儿童、逼婚、砍断违反禁烟者的手指……逊尼派长老们自发组建“觉醒运动”,反抗“基地”组织。彼得雷乌斯抓住了这个机会。美国给地方逊尼派提供武器。《泰晤士报》的记者说,他在巴格达南部亲眼看到,美军向一名教长付出3.8万美元,要求他在未来3个月把“基地”分子赶出附近的城镇,这些钱只是“定金”。不管怎样,这些逊尼派武装不再和美国作对,与彼得雷乌斯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
时至2008年7月,布什提名彼得雷乌斯为中央司令部历史上的第11任司令,统管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时,已没多少人能理直气壮地反对他。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是96票支持、2票反对。在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口中,彼得雷乌斯已经是“最出色的战争指挥官之一”。
退居幕后
2010年,彼得雷乌斯被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任命为美国驻阿富汗部队最高指挥官。3年前两人在国会听证会上的剑拔弩张似乎已经烟消云散了。
在奥巴马的任期内,彼得雷乌斯依然是一枚重要棋子。2010年6月,媒体爆出前美军驻阿富汗司令麦克里斯特尔对奥巴马政府的几名官员发表不敬之词之后被解职。于是,奥巴马任命彼得雷乌斯出任美军驻阿富汗司令,其实当时他已担任了将近两年的美国中央司令部负责人,监管包括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和也门在内的地区。
“政治能够制造奇怪盟友关系的奇怪转变。”斯塔夫大学教授马特尔说,“我们在2006和2007年时曾看到那样激烈的争论。在我看来,奥巴马政府的官员们希望尊重彼得雷乌斯,但同时,他们也感到警觉,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在美国社会极为知名且很受欢迎的人物。”
“彼得雷乌斯在伊拉克的成功对于奥巴马实现自己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承诺是有利的。”杜克大学教授菲弗说,“如果奥巴马继承的是2006年时那样的伊拉克,他势必不能实现他尽快在该地区撤军的政策。”
一年后,奥巴马把彼得雷乌斯放在了中情局局长的位子上。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们本以为,彼得雷乌斯会继续待在军界,向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至高权力发起冲击。《纽约时报》援引一名政府高级官员的话报道:“总统用创造性手法把彼得雷乌斯留在政府内。”
根据《时代》的说法,前任中情局局长鲍勃·盖茨曾说,奥巴马的白宫不希望他担任那样的角色。据彼得雷乌斯的密友说,是他自己选择了兰利,解决了奥巴马的后顾之忧。
奥巴马的后顾之忧是什么?“彼得雷乌斯在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的位置上会更加游刃有余,但奥巴马和他的幕僚希望彼得雷乌斯处在一个不会对政策产生太多影响,也不会激起公众政策辩论的位置上。”菲弗说,“奥巴马团队希望加快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撤军,他们不希望有人挑战这个政策,但彼得雷乌斯不这么想。如果他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巴马担心他不会积极地捍卫白宫制定的政策,尤其不希望一切被彼得雷乌斯言中。”在军方的退役仪式上,彼得雷乌斯向部下警告说:未来的军费削减有可能让军队出现“越战”之后所出现的被“掏空”的危险,并委婉地暗示美国不应该放弃花费昂贵、军队密集型的广义反恐理论。这个理论也就是彼得雷乌斯的成功之道,当年,他据此向布什成功要到了增兵,而扩大战争的财力和人员投入却是奥巴马政府竭力试图避免的。
还有媒体揣测说,2012年底的大选也是奥巴马所考虑的,共和党有可能将彼得雷乌斯作为副总统候选人,与罗姆尼搭档。
彼得雷乌斯最为遭人诟病的一点莫过于他与布什共和党政府之间的关系了。他在普林斯顿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美国军事与越战教训——对后越南时代军事影响和军队部署的研究》。在对“越战”的反思中,他论述了战争中文武官员彼此信任与协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与总统的关系等问题。在支持者眼中,彼得雷乌斯是“文武双全”的将领,在与布什政府的关系处理上游刃有余,深谙政治的诀窍;但批评者则认为他专会拍马溜须,专投白宫所好。
2004年大选投票前6星期,彼得雷乌斯当时在《华盛顿邮报》评论版写文章说伊战“有实质的进展”。许多人包括若干军方将领都批评他睁眼说瞎话,要为布什拉票。2007年他在国会的证词又支持了布什在辩论战争前景时的立场。尽管他一再坚持说他的证词与白宫无关,但两者的契合却难以打消人们的怀疑。这也是民主党人当年对他口诛笔伐的原因。左派学者霍华德·津恩评价:“当我听彼得雷乌斯作证时,似乎听到越战将军们对我们保证说他们会赢。将军们不是独立的思想家,他们为当局的政治目标服务。我们不要期望有独立、诚实的形势评估。”“彼得雷乌斯是新保守派、媒体和学界在政府里创造的虚构小说。”上校道格拉斯·马克格雷格曾说。
中情局是一个需要尽可能低调的位子,彼得雷乌斯在担任局长后淡出“聚光灯”,只是在无人机袭击等活动致平民丧生后,受到不少公众的质疑和指责。
对彼得雷乌斯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样的“空降”局长,在中情局历史上也少有先例。彼得雷乌斯告诉盖茨,他打算用他的明星地位为中情局招募最好的探员和分析师。但他也预料到他可能遭到冷遇,他说“我到兰利报到的那天会孤零零地走出我的汽车”。
“这次任命是错误的。”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罗德里·杰弗里斯-琼斯告诉本刊,他的新书《西方情报史话》即将出版,“中情局是个平民组织,彼得雷乌斯是个将军,缺乏在其中运作的政治手腕。”
不少高级官员都发现,彼得雷乌斯在适应中情局的工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个特别的机构,严密、心思多,守口如瓶而喜怒无常。“他们不欢迎那种不允许争辩而强调秩序的人。”一名前高级情报官员说。这意味着资深将军彼得雷乌斯无法用在军队中的那一套管理部下。在一次中情局活动中,彼得雷乌斯在上衣别满了自己的军功章,这也成为口舌是非的来源。
婚外情在华盛顿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涉及中情局局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个月,在丹佛大学一次演讲中,葆拉·布罗德维尔说:“我不知道你们中是否有不少人听说过这件事,但是中情局扣押了两名利比亚武装分子,他们认为,武装分子对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的进攻的目的是解救这两人。”布罗德维尔还直截了当地说,中情局设在大使馆的人员在袭击前曾要求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增援他们。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遇袭是美国外交领域的重大事件,美国官方一直强调这是一起恐怖袭击。尽管一名高级情报官员否认了布罗德维尔的说法,但这很快令人联想到她的消息来源可能是彼得雷乌斯。
分析师说,目前为止,没有证据显示在这起婚外情中发生了安全情报泄露事件,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的怀疑。调查人员12日深夜搜查布罗德韦尔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住宅,带走数箱物品,包括多台电脑和一些文件,其中涉及一些关系阿富汗战场的敏感信息。(文 / 徐菁菁) 典范伊拉克战争乌斯美军奥巴马将军彼得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