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

作者:李晶晶

点石成金0( 齐白石《教子图》 )

1937年8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迁到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重庆是山城,百姓喝水来之不易,挑水汉子一趟趟往来嘉陵江的百丈悬崖,他们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让徐悲鸿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为此,徐悲鸿有了创作一幅真实生动的巴人汲水的想法。

这幅《巴人汲水图》高300厘米,宽62厘米,颇显细高。画面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三个段落。舀水,描绘一健壮的男子,仅穿着一条黑色的短裤,头发虽已秃顶,但其身体强壮,匍匐着前身,右手紧握着一只巨大的木桶提梁,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而熟练地舀水。旁边又一衣着褴褛的赤足妇女,低头用力,正把舀满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边。让路,描绘一头缠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躬着身体,肩负着重担,吃力地攀登着陡立而漫漫的石梯。旁边应接石上,谦恭地站立着一位身穿长衫、把前摆挽在腰间、肩挑空担的青年男子,他身体微侧让路,以同情和怜悯的目光凝视着吃力攀登的挑夫。图画的上方,绘制了三位登高攀至江岸顶端的挑夫,他们爬完了艰险的陡梯,开始迈开大步,比较轻松地急行。

同一题材,徐悲鸿创作了两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后来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1937年徐悲鸿在重庆画了这幅画后,印度驻华大使想买下,于是照原图重新画了一张。后一张则在2010年翰海秋拍中以1.71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当时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近现代书画部顾问李思莫说,《巴人汲水图》至今有三次公开在拍卖市场。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1999年,当时并没有人看好。它最初的委托底价是150万元人民币,由于市场从未出现过这类徐悲鸿的作品,因此包括徐悲鸿博物馆以及相关专家都不敢确认,给出的意见比较含糊。加上当时媒体渲染,质疑画作真伪,于是拍卖公司不敢冒进,把底价降至120万元人民币。拍卖当天,唯有一人举牌不犹豫,势在必得,完全没有被任何怀疑的观点所左右。这位买家叫于丰胜,山东人,可以说是第一代进入艺术市场的行家。最终他以132万元人民币购得这件后来创纪录的作品。

于丰胜的收藏是有选择的,多集中于晚清及民国之后的绘画与书法,且以近现代诸家为多,几十年的买卖经历,使他常能沙中淘金,对作品的优劣真伪有独到的识断,他的意见常为收藏界倚重。经于丰胜过手的一些作品就曾在拍卖场上拍出天价,《巴人汲水图》即为一例。

点石成金1( 徐悲鸿《奔马》 )

1961至1965年,由于青岛冬暖夏凉,全国当时的知名画家定期在夏日来青岛举办画展和当场作画,于丰胜有幸见到许多精品。同时得济南大家关友声介绍拜李苦禅先生为师。于丰胜回忆,那时我常将习作寄给苦禅老师,请其赐教,苦禅老师每每用毛笔回复,逐一点评,有时一页,有时数页,每当其时,我也会将老师的手迹拿与爱好书画的朋友们分享。直至1978年李老最后一次来青岛,于丰胜都跟随身边。

于丰胜的花鸟是得李苦禅真传,画得有板有眼,用笔用墨都颇有苦禅老师酣畅淋漓的韵致。参加工作之后,于丰胜的工资仅33.64元,养家都难,没钱买纸墨,逐渐便以卖画为生。80年代调到一家专做出口画的工厂,参加广交会,眼界开阔,他发现拍卖中亦能捡漏,是买画的一个好途径,另外也跟画家结合一起做画展,销售画作,慢慢积累起一份收藏。李思莫说:虽然于老的收藏不能跟现在这些新时代下的财富大鳄相比,但他有自己独特的眼光,能看到小画作里的趣味和学术。所有的人都看是假的,他认为真,他买了这个画,重新收拾收拾,能给抢救出来,有点属于四两拨千斤,把土豆变黄金的这么一个人吧。

点石成金2( 齐白石《双寿》(92岁高龄时所作) )

于丰胜说:我自幼酷爱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王雪涛,所以天天以画为伴,熟悉它,理解它。徐悲鸿纪念馆去过几十次,所以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知真假。买到手当时就交钱,多晚回家都要打开再欣赏许久才能入睡。对我而言,作品的真伪已不是问题,精之极才是更加重要的。最为难得的是张张不同,来之不易。

一次,上海一家小拍卖公司卖一张齐白石的荷塘蜻蜓。于丰胜电话遥控上海的朋友,问了几个问题,品相如何,是不是老表,蜻蜓感觉是否僵硬。电话另一端的朋友十分怀疑地告诉于丰胜,说从没见过这种大黑浇墨的画法,但是于丰胜很坚决地说,如果是你描述的样子,那就把它买下来,多少钱都要。拿回来一看,于丰胜特别高兴,原来这是一张齐白石中晚年时期的作品。李思莫说:“齐白石在这时还在尝试那种扑拉拉的蜻蜓的感觉,那个劲儿其实挺霸气的,一般的功力是没有办法掌控的,四笔就描绘出一个轻盈的翅膀。于老几十万元买下的,现在再拿出来,应该到500万元以上。”

点石成金3( 齐白石《松鹰图》 )

对于于丰胜,行里人对他又爱又恨:爱他就希望他传授点技巧,希望能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恨他的,实在是因为他对艺术品行业的判断不按照常理分析。所以,于丰胜近60年来一直是独行侠。买之前避而不谈,买完之后可以告诉你全部的故事。于丰胜买过一张齐白石的《三鱼图》,上面有鲶鱼、鲫鱼,还有好多鱼虾在一起。鲶鱼绘画的技法很难,中间的色调掌握到位不容易,整体呈现灰色系。基本上两团大墨,一点,一围,一提腕,一条鱼就出来了。画的内容难得,可是品相不是太好了,衬纸破损厉害,让整个画面呈现出灰色的感觉。只是,品相问题并不是难题。于丰胜因爱画而钻研与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他20岁的时候曾专门学习过装裱,也成为一大高手。李思莫说,齐白石的《三鱼图》本来画得就很好,用的墨也讲究,经过于老的重新装裱,整个画作和当初的状态完全不同了。

于丰胜这次拿出50余件作品交由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进行展出,其中涵盖齐白石作品35幅,徐悲鸿作品6幅,张大千作品1幅,王雪涛作品3幅,从未露面的于非闇精品1幅等。以一人之力,从零做起,几十年间能私人藏齐白石不同时期代表作,靠的便是于丰胜的那句话——“以貌取人”绝对不是一个坏习惯,因为“相面”的功力更是在赏画之上。

点石成金4( 李苦禅与于丰胜在青岛留影(摄于1978年) )

(文 /  李晶晶) 艺术齐白石美术李苦禅文化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