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与航空母舰

作者:宋晓军

“海洋强国”与航空母舰0( 2011年11月,“辽宁舰”在一次试航时全速航行的情景 )

11月8日,“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建设海洋强国”,似乎是对前一天中国首艘航母副总设计师吴晓光的一句“辽宁舰仅仅是我们的开始”做了更“权威”的诠释。随后,伴随着“辽宁舰”再次出海试航、珠海航展等一系列“吸引眼球”新闻卖点的烘托,自然就引起了众多的猜测和解读。于是一些朋友纷纷打听“建设海洋强国”的意思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大建航空母舰,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半开玩笑地说:你要先认真研读新鲜出炉的“十八大报告”。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装备研发的投入非常有限,人才流失严重,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更多的年轻学者投身这一事业。”这也许是吴晓光11月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过的最不“起眼儿”的一句话。但在这句话中,却包含两个关键要素:资金和人才。而这两个要素恰恰都与“海洋强国”和航空母舰有直接关系。

先拿航空母舰为例,到2012年底,美国海军现役可部署的航母就剩下了10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根据美国海军在上世纪末公布的计划,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服役的“企业号”核动力航母服役,到最后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布什号”退役,刚好接近100年。在这期间,美国下一级核动力航母——福特级计划在2015年服役,如果福特级航母按尼米兹级航母的建造周期并再建10艘,那么美国以航母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将至少可以维持到22世纪初。也就是说,如果把航空母舰作为一个衡量“海洋强国”指标的话,那么美国早就确定了维持“海洋强国”的长期目标。

现在的问题是,从资金、人才这两个关键要素上看,美国能不能实现维持下一个百年“海洋强国”的目标。奥巴马连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通过增加税收来解决所谓的“财政悬崖”问题。如果把这一举措与海军和航母联系起来看,更直接地说,就是避免国防开支在未来10年削减487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削减5000亿~6000亿美元(避免财政支出再削减1.2万亿美元)。可是从资金、人才这两个要素上看,即便是奥巴马政府解决了“财政悬崖”的问题,在航母的建造更替上,美国也只能是增量非常有限的存量的维持。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最高领导层在11月8日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承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依此推论,中国海军在航母建造的资金和人才两个关键要素上,未来8~10年增速更快的无疑是增量。

如果再向后推论,即便是美国暂时解决了削减1.2万亿“财政悬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找到一个预算平衡的办法,来解决未来每年可能产生近1万亿财政赤字的状况。换句话说,就是既要维持表面上不创造商业利润的航母的建造,又要保证资金和人才的投入。那美国会怎么做呢?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奥巴马早已推出了他的模式——再工业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强化美国整体的工业基础,在航空母舰的采办和建造过程中,利用更多优质的民用设备和材料,替代原来质量标准相对高且产量有限的军用设备和材料,进而实现在有限的军费投入下建造所需数量航母的目标。比如美国现役的尼米兹级航母,除了船厂自身生产的专用设备和材料外,还要有分布在45个州的上万家二、三级供应商向船厂提供船厂自己无法生产的产品,其中就有3万个电灯组件、2123公里长的电缆、305公里长的管线器材、4.7万吨钢结构件以及454吨铝合金结构件等等。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在11月8日出台的“十八大报告”中,其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恰恰是怎样均衡、可持续地实现工业化升级。同时,在“报告”中也强调了“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发展模式。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海洋强国”或者其重要标志之一的航空母舰都与资金、人才和国家整体的工业基础这三个要素有关。如果沿着这个判断再向下推论,“海洋强国”与航空母舰也许只是中国未来的若干年内实现“工业化升级”的模式及衡量指标之一。而作为“十八大”代表的吴晓光,在11月7日对新华社记者说那番话之前,一定认真阅读学习了“十八大报告”。同时,他也一定理顺了“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海洋强国”和建造航母数量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几年前我们在一起探讨最多的,就是上述那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文 / 宋晓军) 美国航空母舰海洋强国航母海军中国海军海洋现役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强国

下一篇: 人心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