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思变
作者:邢海洋一周之内,美国大选、中共十八大开幕,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最重要的政治事件相继发生,两大影响全球未来的领导人变更相连在一起。欣逢盛“事”,股市却并不给力,原因何在?美国面临财政悬崖,中国股市维稳期结束,均使投资者担忧市场短期内失去依托,但在全球经济欲振乏力的大背景下,美联储延续低息政策,或许才是投资者所担心的。
奥巴马第一届总统任期的4年里,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0~0.25%超低水平,再加上三次量化宽松,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企业融资成本均处于“二战”后最低的状态。按理说,超低的利率为美国制造业的繁荣创造了货币环境,帮助工厂雇佣工人,提升就业率,而本次金融危机,美国失业率一度超过10%,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是主要原因。的确,西方的低利率环境加上中国劳动力价格的攀升蚕食了中国制造的利润,一些美国企业正从中国悄然撤退,其中包括消费品巨头佳顿、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汽车巨头福特公司等。但总体上,美国是一个后工业化国家,2010年,美国总就业人数为12982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1152万人。为了在这10%的就业基础上增加几百万的就业,美国或在其他行业损失更多。实际上,低利率的一些不良后果已经显现出来:利息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幅下降,而流动性推动的通货膨胀侵蚀着消费者的购买力。美国经济的70%靠的是消费拉动。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副作用,持续的低利率环境给美国家庭带来的另一个关键变化是延迟退休时间。那些无法靠储蓄退休的老人不得不继续工作,以至于挤占了年轻人的就业职位。实际上,美国失业率虽降至7.9%,可年轻人的失业率却不降反升。
低利率政策的初衷是刺激美国人迅速消费,以弥补危机带来的需求萎缩。但经历了4年的储蓄资产贬值后,相信低利息的刺激作用已经边际效应递减到了几近于无。危机之初,开启低利率的另一个目的是为流动性紧张的金融机构提供“免费”资金,并帮助金融业补充资本,凭借零利率的借款,银行可投资于政府债券,获得稳定而无风险的回报。可正因为此,银行丧失了为企业信贷这一风险和收益并存的业务的动力,从而未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
长期看,奥巴马政府的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并不能解决美国的麻烦,反而会使债务积累到积重难返的程度。而罗姆尼的政纲与奥巴马不同,竞选期间,他一直抨击量化宽松政策,认为开动印钞机无力扭转经济颓势。金钱只是进入资本市场而非实体经济,不能推高GDP及降低失业率;资产泡沫推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再转嫁至消费者的层面,削弱了民众的实质购买力,失业情况加剧和民众收入下降,又进一步推低经济。作为共和党人,罗姆尼上台将重拾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并大力削减政府支出,以实现增加美国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若共和党人入主白宫,短期内美国股市也会遇到麻烦,原因是罗姆尼既然以减赤为施政纲领,面对年底到期的“财政悬崖”,或无意于与民主党妥协,谋求对自动减赤的延期。届时,政府支出的大幅度削减很可能使2013年美国GDP降低0.6%,陷入衰退。但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超低的利率环境始于2009年,随后经美联储不断“展期”,目前已经推后到2014年底,可望维持长达6年的时间。在投资者一生的理财规划中,6年绝非短时期,这会改变储蓄者的心态。社会上有不少慈善基金、养老金、退休者等保守型投资者,他们过去靠银行的利息收入生活,如此长时期低利率,他们将不得不改变过去的保守状态,转而冒险把钱投入股市。对企业而言,超低利率也会鼓励企业投资,借超低利率的钱来投资。对购房者而言,如此长时间的超低利率也鼓励他们的投资行为,因为租金回报率肯定会超过利息的支出。但美联储最后一次“展期”发生在今年初,近一年的时间,保守型投资者或已经转型完毕,新利率环境下股市和房地产的潜力已经被发掘到家。如今的市场心态是人心思变,旧有的预期已经过时,投资者需要崭新的期待。
对海外,超低利率的危害更是显而易见:货币争相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奥巴马连任意味着这样的贸易环境还将延续4年。(文 / 邢海洋) 人心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