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城的深化之路
作者:王恺( 宋卫平 )
三联生活周刊:经常听你提到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可以做榜样的很少,绿城在过去一直坚持做有品质的房产,包括你们也很少涉及地产界的内幕交易,那么经过了严厉的政策调控之后,你觉得如何维持一个房产企业的尊严?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特别多,波动的环境是不是要求你们做得更多?
宋卫平:中国可以作为常青树的企业非常之少,地产行业更少。很多地产商在政策严厉的时候,会受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或者选择各种手法,不愿意坚持了。但是,我深信所有行业人员,包括各个阶层的人,都是向往美好和坚持信念的。很多人是要面临绝境才会展现这一面,但是这份向往与坚持始终在那里。
房地产行业受政策波动影响尤其深,很少有行业要面临这么多的调控。现在政策的复杂性,越来越难以把握。比如说土地增值税预征,土地增值了需要交税,那如果贬值了呢?再比如银行的基准利率上浮,上浮后贷款3个亿,1个亿要做存款不能动,存贷比就差好几个点,加上原有基准利率,利息差不多已经达到1.5倍,本来是6个点、7个点,有可能就变成10个点了。中国的房地产业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融资模式。过去是靠工程贷款和客户预售款去做扩大再生产,现在靠信托或发债,这样的融资方式特别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在这种生存环境里,你需要很强大的平衡内心的能力。
三联生活周刊:宏观调控给你们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宋卫平:绿城已建立20多年,总归想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可是现在的宏观调控政策,已限制了企业发展。很多调控是有问题的,例如外地人不能在居住的城市买房,这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可是也没有办法。绿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我们在香港上市,还发行债券,拿到了100亿元左右的资金,企业有资金去扩大再生产,可是遭遇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好不容易熬过来了,又遭遇了现在的调控,杭州市整体的增长都在放缓,土地收入减少得很快。房地产行业一慢下来,事实上受牵连的是整体经济。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地产企业为了生存,不少已经转向,比如做旅游地产的开发,或者放缓慢了发展节奏,你的做法是怎样的?
宋卫平:我们没有有意放缓节奏,但是现在确实有困惑,形势逼迫你转向。我大概算过,整个改善型房地产商的市场大规模缩减,至少减少了50%以上。
我们从去年到今年,大概转让掉了20多个项目,转让了公司1/4的股份,加在一起,拿回来大概170个亿,使得负债率降低了一半,现金流重新做了良性的维护,调整到一个基本稳健的运转模型。目前除非是一些特别有意义的项目,我们才会非常谨慎地去做些投资。
三联生活周刊:业内普遍认为,是因为绿城拿地太多,造成今天的原因,这种说法对吗?
宋卫平:不是的,假如没有这些宏观政策调控的话,我们当时的高负债、高速发展的路,当时应该是个合适的选择,我们大概一年能有800到1000个亿的销售量,现在只能卖四五百个亿。现在减掉一半,一个企业,差三四百个亿,造成的影响确实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你目前的选择是什么?
宋卫平:在目前的金融和税收体系下,硬要快速发展太被动了,今年很多房地产项目在亏本发售,那不就是商家在慢慢死亡吗?我很难做出这种决定。但是谁也无法确定调控的时间长短,我也不可能一件事情都不做,现在开始做一些不受调控影响的项目,比如养老地产,比如农业项目。农业是国家免税的。中央政府拿出很多资金推进农业发展,这里面大有可为。过去的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的核心,现在的能源业能起到和农业同样重要的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有分析说中国的城市化时间也就只有20~30年的历史,等城市化停滞了,地产商会去做什么?你是不是在为这个未来考虑?
宋卫平:将来地产商可以转型做服务商。不过城市化就算是初步完成了,地产商还是有很多任务。目前很多上世纪90年代的房产已经老化,我们希望能够对这些存量房产予以改造,一个城市存量房产中有多少问题,哪些该淘汰、哪些可以维修,这些需要有大规模的调研,现在还没有数字出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绿城的房子能住得长久,不过所有的东西都有寿命,所以房地产商还有可为。
另外,将来中国的人口模型也会变化,我们的房屋数量是和人口模型密切联系的,所以现在说20年后房地产商就要退休了,还为时过早。
三联生活周刊:说说你们的养老地产,外界的说法是,这是绿城深化房地产观念的一个项目。
宋卫平:这个项目从观念到初步样板完成,至少还需要两年的时间。中国的老年人事实上处于很少有人去关心、看管的状态,唯一可以称道的是老年大学。但是我记得我们刚开始成立公司的时候,90年代中期,就看到报道说杭州的老年大学经费严重匮乏,我们那时候就捐款了10万元。
中国的幼儿园体系发达,对幼儿的照顾已经很精心了,而且是城市到乡村基本普及了。可是老年教育体系、护理体系都很脆弱,全国据报道有3万所老年大学,但正常运转的为数不多,人都要老的,家里也都有老人,所以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的需求是很需要去郑重对待的。我想在房地产领域,建立一种商业模式,对老人的服务有所加强,事实上这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了。有各种老年公寓,全护理的、半护理的,还有基本健康的,可以借鉴的模式非常广泛。
这么庞大的人群,在目前不完善的保障制度下,能不能引领他们去习惯某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先前的做法是在绿城的社区,包括一些不属于绿城但是物业很好的社区做老年大学,做到现在已经有20多个了,我们想让这些大学活跃起来,教摄影、教舞蹈、教太极拳,收费极低,但是符合老年人的需求。老年大学的很多师资也可以从老人们自己的群体里产生,年轻的教年纪大的,有经验的经过培训就能上岗,我和杭州师范大学的校长讨论过,如果把老年大学真正办起来,那简直就是全世界最庞大的教育机构,也会给老人们很大的安全感和保障感。
三联生活周刊:老年大学和开发商能提供的服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宋卫平:过去的服务很简单,包括高档社区的会所,也不复杂,提供一些简餐,包括健身房就算服务了。我们的新体系里,服务非常立体化了,会考虑到老人们的真正需求。比如设立许多不同的运动空间,可以有太极拳的、有健身舞的,也有供合唱的。
我们正在改革我们的园区管理体系,过去比较重视幼儿教育,我们的住宅区里有幼儿园和小学中学,现在里面将普遍开设老年大学,因为社区里老年人使用地非常之多,生活体系的服务更多要能体现出为他们服务的这一系统。
除了已有的园区要增强老年服务,我们还想建造一种独立的商业地产模式,就是专门的养老地产模式,比如说像建大学一样建设老年公寓,里面有各种房型,两人一间的、一人一间的,除了这些公寓,还配备有良好的医护系统,这是常规项目。不常规项目包括在旁边建造办公室,老人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开公司,他们可以上半天班,剩下的时间让年轻人工作。公寓的每个楼层会配备公共秘书供他们使用,他们的经验和能力可以给社会许多正面的东西,我将之称为“学院式养老模式”,完全突破了目前的养老院模式。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地产商转型做商业地产的很多,你怎么一点不动心?
宋卫平:我做不了商业地产。我几乎不逛商场,这20年来我逛过大概10次商场,所以不了解商业地产,只能不做。倒是带有酒店的地产做过许多,因为自己到处出差,要请人吃饭,希望有个好环境,所以我们建造了许多精品酒店外加房地产的模式。
存在决定意识,所以我还是做我熟悉或者渴望了解的东西。今年九龙仓进入我们的体系之后,我们合作的典型项目就是在乌镇的养老地产模式,一共有600亩左右。我们正在世界各地考察,吸取他们的养老公寓的好的特征。除此而外,我们还和国内的师范大学对接,设立很多课程,和社会大学会很像,唯一的不同是不用考试。
老年公寓可以租,可以买,也可以考虑带入保险等金融模式,从年轻时开始交钱,这不会是一个太赚钱的项目,谁要赚老年人的钱呢?因为里面还带有医疗设施,包括运营也要很高费用。我们也就是赚老年人的一些笑容,这是一个理想的项目。
我做房产这么多年,你要我做别的我也不会,这是发挥自己比较强的能力,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现在既然别的项目艰难,我也就这个选择了。做得好,可以做成各种类型的,从舒适到安置型的,样样俱全,社会的和谐程度也能增加。
三联生活周刊:除此而外,还有什么项目?
宋卫平:上半年去了曲阜,他们专门找到了我们,希望做一个现代的展示馆,将现在孔府的大批档案,包括许多珍贵的没能很好展现的文物全部呈现出来。这个事情我挺愿意做的。另外就是和浙江农科院合作,建立几个大规模的农业园区发展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
当今房产市场形势不好,我们的土地储备也足够支持经营,那就做得少一点,做得慢一点,把腾出来的时间做好养老地产,希望项目两年后做好的时候,老人们可以拎着包入住,在里面快乐生活,可以学习,可以颐养,等到身体慢慢行动不便时,有更好的护理体系公寓就在旁边,他们可以慢慢地有尊严地老去。(文 / 王恺) 房产绿城宋卫平绿城物业深化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