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昆:大型综艺节目要学会呼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郎昆 )
“央视”举办了20多年的各类比赛,他们自己归类为十大艺术赛事——我们最熟知的青歌赛,以及不那么熟知的舞蹈、小品、相声、钢琴小提琴、民乐、少儿京剧、少儿戏曲、全国戏迷票友大赛。作为戏曲音乐频道的总监,基本上这些比赛郎昆都要参与,现在他就一边处理着相声大赛的细节,一边筹备2012民族器乐大赛。
对于来自各地卫视收视率攀升带给央视的压力,就连民乐比赛中也有体现。这次比赛引进了四位国家级乐团的评委,有点像“中国好声音”的四大导师。获得金奖的选手可以得到他们当场许诺进入乐团,而不是像过去,比赛完了就失业,或者只能去音乐学院当老师。这些乐团拿出的奖励很实在:艺术实践、房子、职称甚至入党……可能比不上那些“梦想的舞台”,但都是眼下能握在手心里的。上一届比赛时,这些团长还没有现场招人的权力,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权力下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过五年歌剧的郎昆向记者保证说:他正在策划的四个综艺节目里,会有两个轰动全国。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可能会把音乐和综艺分得不太清楚,像唱歌比赛,大家都不会把它划分到音乐节目,而是综艺节目。
郎昆:按道理讲,都应该在综艺范畴。在发达国家,甚至电视剧和体育节目都在综艺范畴里,都叫Variety Show。它在这个Variety里面又分了Entertainment、娱乐搞笑、歌唱、竞技、体育、电视剧,是这么一个构架。在中国这些年的电视发展当中,把它稍微打开了,分成了综艺、音乐、体育、电视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电视文艺体系,跟发达国家还不太一样,有它独特的特征。
三联生活周刊:所谓独特特征主要是什么?
郎昆:中国电视文艺特征实际上是在走一个自主研发创新到外来引进这么一个过程,这也是我担忧的一个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经历10多年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尤其到了90年代初期进入到中期的时候,以“正大综艺”和“曲苑杂坛”为代表的两大综艺栏目,其实已经形成了中国电视文艺特征。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到了新世纪之后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引进风,当下火爆的综艺节目全是引进的,无一例外,通通都是引进的,中国原创的文艺节目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你看,“综艺大观”早就没有了,“曲苑杂坛”也关掉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一种现象。全民进入了选秀阶段,就是给每一个平民都提供了一种可能。这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在内心一直追问,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特征的、自主独创的综艺节目现在很少了。央视这十几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央视3频道马上要推的“综艺盛典”,它就是打造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平台。平民选秀需不需要?需要,但全是就是不对的。全国一共有10个比较重要的卫视,实际上它们都是冠以省名的国家级的电视频道,比如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等,这些频道最红的节目通通都是引进的。包括央视也是一样,包括“谢天谢地你来啦”,马上要推的好几档节目都是引进的。这种引进风愈演愈烈,已经刮了10年了,在中国电视人当中要引起一个深思,怎么能保持住我们的原创,而后怎么能输出中国创造和中国创意?大量的综艺节目都诞生在欧洲,流行于欧美,而后传到日韩和港台地区,最后进入中国大陆。它有非常典型的两大特征:第一就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成功,不管以团体还是家庭的形式出现,他们推崇的都是平民英雄,主张个人成功;第二大特征是拜金。
三联生活周刊:刚才像你提到的“春晚”这样大型的文艺晚会,这种晚会最重要的就是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小品,还有就是中国特色的穿着大裙子的民族唱法,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节目的呢?你有印象吗?
郎昆:有印象啊,我经历了中国电视文艺发展的30年,从80年代初期开始,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创新的电视文艺形态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了90年代,那个时候“综艺大观”、“曲苑杂坛”和“正大综艺”三个综艺节目平分秋色,在每个周末的五、六、日播出。但至少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综艺大观”和“曲苑杂坛”都是中国自主原创的。到了新千年以后陆陆续续开始了引进风,像你说的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喜剧节目,它一直没有衰落,一直处于很受欢迎的一种形态里,一直没有变。这是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从陈佩斯和朱时茂开始的《吃面条》、王景愚的《吃鸡》、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姜昆和唐杰忠的《虎口畅想》,形成了中国电视文艺的喜剧构架,这个构架至今都维持着这样的状态。
三联生活周刊:“综艺大观”的舞台还是比较朴素的,后来各种晚会的舞台不管是格局还是花费都越来越大了,这跟什么有关呢?
郎昆:“综艺大观”在当时其实并不小,只是你现在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你觉得它土了、简陋了。在90年代初期观众觉得它很炫,还能用灯管搭一个舞台的架子,还能够有背景,还能放一个电视墙。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知道了美国是这样的,英国是那样的,韩国搞演唱会是这样的,我们对节目的包装形态越来越大,反倒是节目的内核越来越小了,这是很遗憾的。比如说舞蹈,最好看的就是一两个人的舞蹈,发展到500人就是团体操了。这也是全民视听界面的改善,这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时代发展到这儿,就是这样子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刚才提到了内核越来越小,那么你尝试过回到内容重于形式这个形态上来吗?
郎昆:我个人觉得回不去了,只能是在现在这样一个视听界面里重新呼吁提高节目的内涵,提高节目的核心理念。你拿30年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个画卷就能看出来,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的这30年对比你就知道了,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往前走,在视听界面下怎么推出它的核心,是当下电视文艺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几年“春晚”大家讨论得相对比以前少了,我个人感觉它的色彩、灯光、人数都特别满,没有留白,我不知道是不是创作人员也有苦衷,不能把它做得相对静态和单纯一点?
郎昆:缺少一种魄力,或者说缺少一种掌控。其实大型综艺节目是要学会呼吸的,我们现在太饱满了,这种饱满会带来受众的厌烦。在镜头前是没有人多人少的判断的,一个人可以很饱满,1000个人一样可以很松散,镜头前是没有这种人多人少的概念的,导演要学会使用镜头,在新的视听界面下有核心价值的提升。我们现在特别害怕人少,人少的时候就会特别心虚。
三联生活周刊:是不是跟观众的眼光越来越高、难以满足有关系?
郎昆:观众的眼光高是肯定的,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现在视听来源太丰富了,拓展出一种无限的可能,只要你们家的网速够,带宽够,你就有无限的可能。但在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话题,独属于中国艺术创造的如何代表中国走向世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的节目形态都来源于荷兰。
三联生活周刊:综艺节目也许是地方卫视最能和央视抗衡的节目类型之一,因为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
郎昆:应该说最能抗衡的首先是电视剧,尤其是近5年,和央视平分天下的是电视剧。现在分众时代越来越明显,但是大的核心竞争主要还是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这是三大支柱型的竞争。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上,它和兄弟频道正在平分天下,而且正在经历“战国”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你身处其中,会不会觉得这几年的形势严峻多了?
郎昆:压力很大,需要思考和提出的话题,以及要去解决的创意策划越来越多了。我创办“星光大道”在2004年,那时候“星光大道”一览众山小,没人可以竞争,现在就不行了,现在和“星光大道”竞争的多了去了,现在已经不显得那么星光了。
三联生活周刊:以“星光大道”为例,看的人是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居民居多,“中国好声音”都是大城市的人,是故意这样区分的吗,还是无意中造成的?
郎昆:没有一档电视节目一出现就是针对二、三线城市或地市县一级的,都是瞄准一种人员类别,这种人员类别分布在各个城市和地区,除了军事、农业频道是针对农村和军营的,其他的都是针对所有受众,不分地区。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他选秀类节目形态好、模式新、运营机制科学、更贴近受众,那它自然就受欢迎。但是我相信,它也会很快走向平淡,还会有新的节目长江后浪推前浪。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的赛事里,影响最大的是青歌赛,它与选秀比是专业的、国家级的,对想进入艺术院团的选手帮助比较大,以后做的话是遵循之前的定位,还是把它做得更像综艺节目?
郎昆:目前青歌赛正在紧锣密鼓地创新赛制,正在弄,很快就会成形了。青歌赛是老牌赛事了,我参与创办的1984年青歌赛是第一届,已经过去28年了,这28年来在国家的各个层面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你看当下50多岁、40多岁、30多岁的歌唱家差不多都是青歌赛出来的。它已经是中国声乐艺术支柱性的比赛了,它成为青年人走向歌唱家、走向成功的重要平台。
三联生活周刊:戏曲音乐频道会有收视的压力吗?
郎昆:有,而且压力很大的。这种收视的压力不光是戏曲音乐频道,所有的频道都有。你如果没有受众,那就是自娱自乐了。相对其他频道来讲,我们受众的忠诚度很高,就是戏迷票友对戏曲频道、乐迷乐友对音乐频道的忠诚度比较高,他们不会轻易走,但是你指望他们火爆到一定程度,也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和音乐频道是目前广电总局1980个注册的卫星和地面频道中最权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
(实习记者林磊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 / 孟静) 大型呼吸学会综艺节目三联生活周刊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