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实地考察”了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近日,参加了一个先进集体事迹报告会,某先进集体的代表谈到了这样一个经验,就是搞一些“实地考察”。开始我还以为这实地考察是下基层调研、了解实际情况的又一种说法,没想到听下去以后,发现这“实地考察”竟然是近期全国表彰了哪个先进模范人物,然后我就组织员工到这位模范的家乡、到他开展工作的地方去,甚至到他生前工作、战斗以及牺牲的地方去,亲身体会他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去感受养育他的山山水水,去领受他(她)精神的滋养之所在。据说,这是该单位开展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员工的普遍好评。

要知道,这个先进集体可是个国家机关。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外出参观考察这些,我头脑中闪过的一个念头就是:这不是又一次变相的公费旅游嘛。记得前一阶段,媒体曾经激烈批评过公费红色旅游,中央有关部门也对这一现象明令禁止。没想到没多久又生出来一个“实地考察”。“实地考察”,一个多么富有实践意义的称谓,而且如果是相近工作岗位的部门,好像还很冠冕堂皇。然而,即便是参观了模范人物的办公场所,对于每个人的日常工作的提高又有多大意义呢?所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真的在于“山水之间”呢,周边没有风景点的地方也是大概不会去的。手边正好有一份某机关的内部刊物,其中一个整版就是对单位组织的一次某模范家乡之旅开展的征文,这些文章的内容,大多是吟风弄月性质的游记,有的文章连这位模范的名字都没提。不看这份刊物的名字,真以为是某份旅游杂志某风景区的专号呢。吸收先进人物所诞生的天地自然之灵气嘛,也许这就是考察之后的成果吧。

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媒体已有大块的文章报道,电影、电视、话剧也是一个都不能少,国家已经花了很大的投入。想学习,如今随时上网都有海量信息,但是请别再从纳税人的口袋里掏钱。退一步说,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想从英模身上开发出一个有经济效益的“英模经济”,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弄清开发的对象和手段。颇有意思的是,这个代表就坐在我身边,发完言之后,她还意犹未尽、非常关切、真情实意地问了我一句:你们单位最近组织实地考察了吗?如果没有,我告诉你走我们刚去过的这条路线的旅行社的电话。我虽然也是个爱赶时髦的人,但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她。(文 / 北京 史今) 实地考察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