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残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残书0

曾经热衷于包书皮儿,给所有藏书穿一件牛皮纸外套。后来看厌了,又逐一拆尽。有一本例外,那本书皮儿有点特殊,有些褶皱,不服帖,因为里边是一本残书,撕碎过,又用胶条粘好。犹如那个俗不可耐的比喻——破镜难再圆,怎么粘都一副丑模样,已不是标准的六面体,留下书皮儿遮丑。

是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1983年漓江版,定价8角3分。这本著名的美国小说,上世纪60年代,施咸荣先生将之首次译为中文,作为“黄皮书”内部出版,是供“批判”用的,所以读者极少。到了80年代,堂而皇之摆进新华书店,很多如我一般,自视为春江水暖里的鸭子的人,立即抢购,读而后快,逢人便聊。当时我在读高中,曾在课堂读此小说被老师没收。老师教历史,只因我不守课堂纪律,当课外书没收的。他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书名,也没兴趣看,那书在他抽屉里躺了几天后,原封不动地还回,躲过一劫。可惜还有劫难等着它。

同班有个女同学,有几分文艺气质,日常聊天中,我得瑟过这本小说。听说的次数多了,她兴致盎然要借阅,我自然乐得从命。隔了一个月不还,问她看完没有,她闪烁其辞。一时不禁浮想联翩,想到当时读的另一本著名小说《围城》里的话,说男女之间靠借书还书勾勾搭搭搞暧昧。

事实总是一瓢冰冷的水。终于有一天,女同学手执包着书皮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极其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实在太抱歉了,我在家读这本书时,被我妈发现,拿过去翻了翻,说简直就是黄色手抄本,当场就撕。幸亏我手快赶紧拦住,不然兴许撕得更碎……

我接过书来打开,只见锁线胶订处散了架,内文书页多处用透明胶布粘合,勉强将书凑齐页码。我的心在泣血的同时,女同学继续红着脸搓着手说:我妈就是个居委会大妈,不懂文学,平时甭管我看什么小说,她都说是瞎耽误工夫。呃,还有,那什么,我去书店看了,卖没了,要不就买本新的赔你了。

今日回老宅,闲来无事收拾旧书柜,看到这本唯一保留着书皮儿的书。翻开它就像翻开一段尘封的记忆,当年那些透明的胶条,已随这段记忆一起泛黄了;胶条遮掩住的字迹,也和诸多少年时的记忆一样有点模糊不清了。不无感慨地合上书,想到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环境,到如今我和我的女同学,以及那么多那么多的同学,都没落下什么太大的病根儿,实属不易。(文 / 杨葵) 读书文学小说一本残书

下一篇: YMCA里学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