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亩杨树十斤芒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947年冬天,我大舅刚一周岁多点,我们老家发生了大饥荒。姥爷和姥姥没有办法,只好抱着我大舅逃荒要饭,他们走呀走呀,就从安徽走到了河南。有一天下大雪,他们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路上歇着。眼看着白茫茫的大雪就要杀了他们,这时候远处走来一个老人,他和我姥爷聊了起来,一聊,还是同姓的。说是从安徽到河南,其实也就隔了一条淮河,不过百十里路。所以两个人聊到最后,虽然没有叙上同宗,但辈分却能排得上。就这样,我姥爷多了一个叔。

我姥爷一家三口在小太姥爷家住了下来。小太姥爷家也不宽裕,也没有多少粮食。好在他家后院有二亩多地的一个杨树林,杨树都有碗口粗了(过去吃饭的大碗,不是现在吃饭的小碗)。所以,一到没粮的时候,我小太姥爷就喊他的独子、我的小姥爷和我姥爷一起去伐树,树枝留着烧饭烤火,树杆就扛到集市上出售换粮。一个冬天,两家人就把那二亩多的杨树吃光了。

我这个小太姥爷和我那个小姥爷去世都早,但我曾经见过我小姥娘,也见过她的小儿子,也就是我小舅。那时候,我十一二岁,小舅也就比我大两三岁,他到我家学手艺,但学得并不好,也就一年时间,就走了。但前两年我见他的时候,他还真夸我家那时候的伙食不错。其实我从来都没有觉得我家伙食好,所以怀疑他是错把我大舅家的伙食记成我家的了。

我大舅那时候是镇上相当成功的木匠,有七八个徒弟,还是镇上的竹木行“行务”,说是竹木行,其实还包括竹木工具、家具,既是“有钱人”,也是“面子人”。十里八乡(那时候我们镇还叫区,区下面有乡,乡长行政副科级)的人去镇上赶集,和他熟悉的,中午都在他家吃饭,再加上那几个在家干木匠活的徒弟,相当热闹。所以,他家的厨房常常搞得家里跟个小集体的伙房似的。人太多了,我大舅妈做饭自然也没法细做,我有几次看见他家两只鸡一起炒,然后用小铝盆端出去。

我一直怀疑我大舅妈是从她家厨房里培养出的豪爽性格。我小的时候,家教比较严,家里并不鼓励我到她家去蹭吃蹭喝。但在农村小镇上,家教严说得具体点就是挨打多。我7岁到12岁的时候挨打尤其多,有许多次我一挨打就去大舅家,找我大舅妈,我大舅就替我抹眼泪,然后双手叉腰说,别怕,我看谁他妈的还敢打你。

我大舅一辈子交友吃肉喝酒,和多数他那个年龄的农村人一样,根本就没有养生的意识,60多岁就去世了。我大舅妈在镇上生活习惯了,决定一个人生活。后来,我表哥觉得她身体不太好,她一个人不行,就硬把她接到城里。表哥住的是六楼,担心她上下楼不方便,又在楼下专门给她租了一间房子。表哥表嫂跑长途运输,算是真正闯荡江湖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托给别人照看,现在孩子都上初中了,就让大舅妈看着。说起来,这样的安排真的非常好。

大舅妈自然要管着她和她孙子的生活费。有一回,她在亲戚家吃了一回芒果,觉得不错,就到水果市场上去找,人家要4块钱1斤,她说,便宜点,我多买。人家问,买多少?她说10斤。结果她真的买了10斤。关于这10斤芒果,后来很多人都觉得她不对。人少,怎么能一下买10斤。大舅妈也觉得确实买多了,可是她说她习惯了,过去别说买水果,买鱼买肉都是十斤八斤地买。

大舅妈买什么菜,买什么东西,她以为完全是她自己做主。其实,她孙子都默默地给做了账。理论上说,虽然家庭之内祖孙之间,适当的经济监督也不是不可以,但大舅妈后来还是决定重回她和我大舅一起生活多年的小镇。具体情况我并不知道,但我相信她就算回到小镇,估计也不会再一次买10斤水果了。因为大舅已经不在了,她家门前早就不再“高朋满座”,一次买太多水果或者其他食品,浪费的风险真的很大。(文 / 泡泡唐) 杨树二亩十斤芒果

上一篇: YMCA里学太极
下一篇: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