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还是吸引外资的热土吗?
作者:谢九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吸引了巨量的全球资本来华投资,中国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接受国,但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开始逐渐减弱。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中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72家,同比下降7.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8亿美元,同比下降8.7%。
事实上,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减弱的趋势早在去年就已经形成。2011年11月,当月我国FDI同比负增长近10%,从当时一直到今年7月份,在9个月的时间里,除了今年5月份的FDI小幅增长0.05%之外,其余8个月都是呈现负增长,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似乎正在与日俱减。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外资提供了丰厚的回报;二是中国充沛且廉价的劳动力,极大降低了外资的生产成本;三是中国为外资在税收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待遇。现在来看,吸引外资的三大因素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经济多年来保持10%以上的增速,现在已经基本上无法持续。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已经跌破8%,全年经济增长也并不乐观,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外资在华的回报率也势必会随之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国际资本会撤出中国,寻找回报率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来划分,我国三大产业的外资利用率都在下降,今年7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农林牧渔业占我国使用外资总量的1.5%,实际使用外资9.9亿美元,同比下降14.4%;制造业占外资实际使用量的45.2%,实际使用外资301.3亿美元,同比下降6.4%;服务业占外资使用量的4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7.9亿美元,下降3.2%;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
2005年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投资占比为5%左右,规模约为50亿美元,2005年开始,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外资进入房地产的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起,中国房地产实际使用外资的规模占全部FDI的比重超过20%,规模超过200亿美元,中国房价的持续飞涨,也给予了这些外资丰厚的回报。今年7月份,我国房地产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大幅下降9.3%,显示出在经济放缓和宏观调控等背景下,外资对房地产行业的回报率已经不再乐观,参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情明显下降,房地产领域的外资大规模撤离,成为我国FDI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提高,也成为外资撤离的一个重要理由。今年7月份,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在苏州的工厂,这也是该公司在中国的唯一一家直属工厂,起因正是劳动力成本上涨。不仅是阿迪达斯,耐克公司也在最近几年逐步缩减在中国的生产,将更多产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东南亚等地。资料显示,2001年,耐克在中国的产能占其全部产能的比重为40%,越南占比10%,而到了2010年,耐克在越南的产能占比上升到37%,中国的产能占比下降到34%。当然,从劳动力数量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综合比较,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相比仍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越南等国家很难完全取代中国,但是短期内的替代分流效应还是相当明显。除了东南亚等地之外,巴西、俄罗斯等其他新兴市场的崛起,也使得国际资本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为了吸引国外投资,对于外资在税收等多方面给予了超国民优惠待遇,不过随着中国逐步渡过初期的资本短缺期,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方面都开始和国际接轨,外资在中国长期享受的税收优惠逐步被取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底,我国正式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内外资企业的税制就此实现了全面统一,外资在中国享受的税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基本上终结。
虽然外资在中国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基本上成为过去时,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失去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即使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的增长,但8%左右的增速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屈指可数,随着中国经济模式向消费型转型,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最近几个月FDI规模的持续下降,除了中国经济放缓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之外,短期热钱的流动也是很重要的推动力量。
通常而言,国际热钱通过经常项目进入中国的方式比较常见,也就是伪装在正常的进出口贸易之中,但是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也成为热钱出入的新途径,比如通过外商企业留存利润等方式,所以,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都是进行实业经营的长期资金。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从2005年以后,我国的FDI投资金额每年都大幅增长,从700多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1000多亿美元,但是外商投资项目却反而减少,从每年的4万多个项目减少至不足3万个,这说明FDI中大量的资金并没有进行实业投资,也有大规模的短期热钱存在,在中国市场博取人民币和房地产升值。
一旦这两个领域出现逆转迹象,国际热钱就会迅速撤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也会随之下降,以最新数据来看,今年7月份FDI下降8.7%,其中房地产行业下降9.3%,如果扣除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其他行业的下降幅度其实并不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人民币也暂停了升值步伐,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年的FDI也出现了连续9个月同比大幅下降的现象,其中多个月的降幅甚至超过30%,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出台,房地产价格大幅反弹,人民币重新步入升值轨迹,FDI也随之恢复了高速增长。与上一轮危机相比,无论是房地产还是人民币,未来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都较为有限,对热钱的吸引力将大不如前,本轮危机过后,FDI的规模恐怕很难恢复过去的高速增长。不过,除此之外,中国经济在实业领域对于外资还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虽然和过去相比会有所下降。
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积累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已经从当初的资本短缺国成为一个资本过剩国,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是否还需要外资?
外汇储备带来的资本过剩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由于大量的外汇储备只能以美元资产等方式存在,并不能直接投资国内市场,所以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不意味着国内资本过剩。尤其是在目前经济疲软的背景下,短期之内稳增长的方式只能通过投资来实现,中央政府不会再来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各地方政府虽然在近期有推出地方版“4万亿”的雄心,但是资金短缺成为最大的障碍,以此来看,外商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并非可有可无。虽然外商投资占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比重并不大,但外商投资的含金量一般都较高,在解决就业、创造税收、提升中方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下降的背景下,更多在华外资企业也会相应地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从而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8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大幅度上调需要发改委核准的外商投资下限,将此前需要核准的投资下限从1亿美元上调到3亿美元,其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经济对于外资的需求永远不会停止,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角色也已经开始悄然转变,不再仅仅是一个最大的外资接受国,大量的国内资金已经开始踏上了海外投资之旅。与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却在大幅度攀升,今年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2.2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2.8%。这大概正是未来的趋势所在,在将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仍将是吸引外资的一片热土,但是与此同时,中国资本也将大大提升向海外扩张的速度。(文 / 谢九) 还是热土中国吸引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