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德莱斯:“最后的丝绸制作工艺”的新生命
作者:李菁( 艾德莱斯基地内展示丝绸制作工艺的一间展室 )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西域原无丝绸,与中原关系极好的古于阗国(现和田)国王十分青睐中原的丝绸,但当时中原王朝禁止对外输出蚕丝技术,只作为商品与国外交易或作为赠品用于外交。于阗国王以和亲的名义向中原王朝求娶汉家公主,中原王朝很痛快地答应了。在公主临行前,迎亲使臣悄悄告诉公主国王急欲得到蚕丝技术的事,公主便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过边关时守边军卒不敢搜查公主的帽子,公主便将蚕茧带到了于阗,第二年于阗国便广植桑树,养蚕抽丝织绸。
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远嫁于阗的汉家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如果你到和田地区博物馆参观,一定会听到讲解员这样的讲解:“传丝公主”被我们的老祖宗喜欢得不得了,早把她画进木版画上珍藏起来。画有“传丝公主”芳容的版画,后来被斯坦因从丹丹乌里克古城拿到英国大英博物馆去了。
正是这位“传丝公主”,教会了于阗国当地人学会了养蚕织丝绸。从此,古西域就有了中原的丝绸。后来,西域又不断对丝绸加工技术更新改造,逐渐有了独具特色的上等的于阗艾德莱斯。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和田洛浦县吉亚乡,是艾德莱斯绸制作工艺的历史发祥地之一。在艾德莱斯绸博物馆的院子里,我们有幸目睹了这种古老丝绸技术的全部工艺:将蚕茧煮沸抽丝—并丝—卷线,然后经过扎染—图案设计—捆扎,最后分线—上机—织绸,形成成品。
二十出头的布左热木是个漂亮的维族姑娘,会说汉语和英语的她在这里负责讲解、接待和销售工作。“艾德莱斯编制染织工艺非常复杂。它的做工精细,编织劳动强度大,从煮茧、抽丝、扎染、织布,全部是人工控制。”布左热木特地强调,他们采用蚕丝生产,未添加任何辅助纺织原料,并且利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因此它对人体和皮肤没有任何伤害。
在印欧语系和突厥语系词汇中,“艾德莱斯”的通常读音为“阿特拉斯”,维吾尔语把它变音成了“艾德莱斯”,意思是“扎染”。南疆等地是新疆主要的蚕桑产区,维吾尔族养蚕、缫丝、编织历史悠久。艾德莱斯绸出产于当地,就与其丰富的蚕桑资源密切相关。而蚕、桑树和残存的手工纺织工具残件,更证明了艾德莱斯绸的古老历史。据专家推断:艾德莱斯绸的历史和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一样悠久。据史料记载,10世纪时,于阗国王曾带大批和田织作的“西锦”到中原,被王公大臣抢购一空。
( 艾德莱斯基地的丝绸店内展示着各式手工编织工艺品 )
作为南疆的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艾德莱斯绸扎染技术独特。对于它的工艺和品质,向来就不缺乏华美的形容词:质地柔软,轻盈飘逸,图案层次分明,布局对称,组合严谨,色彩艳丽。上佳的艾德莱斯绸轻若行云,薄如蝉翼,色泽绚丽。难怪有人称颂道:对丝绸有多少想象,都可以在艾德莱斯绸中去寻找……
不过,即使是在吉亚这个原产地现场购买,艾德莱斯绸也价格不菲。艾德莱斯绸博物馆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的展示交易厅,在这里,沉静朴实的自然色艾德莱斯绸,每匹标价650元,色泽鲜艳的化学色,每匹的价格则在350元至150元之间。除此之外,还有用艾德莱斯制作的领带、围巾、小装饰包……看得出,这些艾德莱斯新产品,非常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我们在和田、库车、喀什很多地方参加当地维族一些比较正式的活动时,发现艾德莱斯绸裙是维族妇女在重大节日和盛典中的首选服饰。艾德莱斯绸轻盈飘逸的质感、华丽的色泽,与大漠的凝重和单调乏味的灰色形成强烈对比,穿在高鼻深目、婀娜多姿的维吾尔族姑娘身上,更是美妙绝伦。
和田外宣办主任尤昌安告诉我们,过去,吉亚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染艾德莱斯绸,织绸技艺的高低,甚至成了这个乡婚嫁青年必要的择偶标准。由于制造工艺相对复杂,一名熟练的纺织能手,一天最多仅能织3米艾德莱斯绸。因为手工纺织效率极低,又无营销渠道,吉亚乡生产的艾德莱斯绸仅够自给,与和田绝大多数农民一样,吉亚乡的村民们一直在贫困阴影的笼罩下生活着。这个古老的工艺也曾一度濒临失传。
为了抢救艾德莱斯绸的工艺,当地政府组织30多名村民织染丝绸,注册了商标,还在乡中学开办免费学习班,25名维吾尔族中学生成为学员。2005年10月,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他们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艾德莱斯绸的全套生产工艺。2008年,艾德莱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吐尔艾力阿吉是艾德莱斯的第六代传人。几年前,这位维吾尔族汉子收购了濒临倒闭的国有工厂,还在喀什和吐鲁番设立销售点。“我的顾客遍布世界各地,在毗邻的乌兹别克斯坦尤其受欢迎。”几年前,吐尔艾力阿吉的工厂营业额就达到了50万元。吐尔艾力阿吉的另一个身份是艾德莱斯绸博物馆馆长,他把这里向公众免费开放,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艾德莱斯。这里如今也成了艾德莱斯绸的技艺保护基地。
几年前,国家旅游局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组一行考察吉亚乡艾德莱斯绸厂之后,高度评价了这项“21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而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在参观此处之后认为,古老的艾德莱斯绸手工制作工艺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还有不错的经济效益,简直是个奇迹。
相比用现代化机器和人造丝织就的纺织品,织就一块艾德莱斯绸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要多得多,工艺要复杂得多。“现在身边大部分人劝我们保留传统制作工艺,不要把机器引进来。我们也采纳了这个建议。”布左热木很坦率地告诉我们。院子里正有一支建筑队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布左热木说,这里过去就是一个小作坊,从1984年左右开始扩大,现在的目标是建成一个艾德莱斯的展示基地。
院子里竖起的牌子上,醒目地写着“北京援建”几个大字——参观艾德莱斯基地,也让我们多少有些亲切感。北京是和田的对口支援城市,而这里也正是援助建设的重点项目。根据协议,北京市与和田市各出资150万元资金,共投入3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如此,艾德莱斯,“21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将会有新的传奇。(文 / 李菁) 手工艺德莱斯艾德莱斯绸制作生命工艺最后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