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人纠结的“乡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汉语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家乡湛蓝的天空,闲适优雅的生活,以及遍地的美食一直是我对未去过内蒙古的朋友炫耀的资本。由于工作原因,近十几年我一直没能回过魂牵梦萦的家乡,今年夏天带着对故乡的希冀,带着儿时的回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呼和浩特。
短短的4天,我深刻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内蒙古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增速、GDP、财政收入等均已跃居全国前列,煤炭产量更是位居全国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我看到了以前只有大城市才有的高楼大厦、CBD,LED巨幅广告、满街的豪车、市中心鳞次栉比的奢侈品专卖店,以及动辄千元以上的家常菜。这些对于游子来讲既亲切又陌生。这本应是让人开心的事情,但有时却恰恰相反,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我不仅开心不起来,相反,内心积聚了难以释怀的“乡愁”。原本打算退休后回家颐养天年的想法也随之消失殆尽。
普通市民最简单的需求是衣、食、住、行,呼市高昂的衣、食、住的价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不过话说回来,衣服可以少买,饭可以在家吃,老房子暂且栖身也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行”,却是让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行”的纠结在呼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整个城市尘土飞扬,沟壑纵横,到处都在修路。修路本是好事,过程的阵痛大家也能理解,但是不可理喻的是修路只为了修路,并未考虑老百姓在修路期间如何出行,甚至一些道路连绕行都实现不了。父母居住的老房子在市中心的贝尔路,每天回家的过程都是一场噩梦。弟弟讲,门前的路修了挖,挖了修,反反复复两年的时间还未修好,开车不能走,走路没有通道,人流、车流、非机动车的车流夹杂在一起,让人胆战心惊,父母年纪大了,出门成了问题。此外,许多修路的地方恰巧在交通要道,在这些地方难觅交警的身影。有一天实在是拥堵无奈,我拨通了“110”。接警员还算客气,告诉我随后会派交警前往疏导,可之后却没有任何音讯。求助不成只好自救,自己下车疏导,最后突出重围。
我现在工作生活的城市是苏州。苏州这些年进行道路拓宽和修建地铁——恰逢道路修建维护的高峰期,但是苏州市在修路的同时依然能考虑到百姓的出行。从公示、告知,到增派警力进行疏导、改道等工作全部到位,这样做哪怕道路状况仍不尽如人意,百姓也能理解。呼市的这些现象可能也是我国许多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其标志不仅仅是经济的发达,关注民生幸福才是根本。良好的社会秩序,便利的生活设施,安定的生活环境,都仰仗政府部门“以人为本”和“善治”理念的树立和落实。
(文 / 苏州 刘亚民) 纠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