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徕卡

作者:徐嘉

(文 / 徐嘉)

不变的徕卡0( 萨尔加多摄影作品:印度煤矿工人(1989年) )

黑白的徕卡

徕卡在5月中旬发布了一款纯黑白数码相机产品——M Monochrom。这里的“黑白”并非是指相机外壳有黑、白两种颜色,而是这款徕卡最新的数码相机真的只能拍摄黑白照片而不能拍出一张“彩照”。纯黑白并非是徕卡的首创,飞思之前就发布过纯黑白的数字后背产品,只不过徕卡M Monochrom是世界首款135全画幅黑白数码相机且普通消费者对于徕卡品牌的认知度远远高于只在专业领域“混”的飞思。

对于徕卡迷而言,一台只能通过明暗来记录大千世界的相机绝对符合他们希望摄影能够返璞归真的愿望,摒弃一切不必要的色彩干扰,让画面只有黑白灰,拥有这样“极致”概念的好产品居然要等待那么多年才发布,这才是真正让人吃惊的事情;对于一般摄影爱好者而言,这样的产品则是真正“逆潮流”而动,近乎是靠制造话题来哗众取宠的产品。且不论目前数码相机内的黑白影像处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即使是用彩色照片通过后期处理的方式也能获得非常高品质的黑白影像,到底有多少必要为了所谓的“纯粹”而推出这样一款有很大局限性的产品呢?

徐嘉,笔名春卷,业内著名数码影像器材评论专家,现任PChome电脑之家网站总编。多次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丁三郎,独立摄影人,曾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影赛奖项。史燕尧,《咔啪》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三位专业人士谈论他们理解的M Monochrom。

徕卡方面谈到M Monochrom黑白设计所带来的诸多“革命性”的好处:比如由于没有马赛克程序,因此画面的锐度与解析力会更高;由于没有色彩降噪处理的必要,所以相机的感光度上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等等。

不变的徕卡1( 萨尔加多 )

不过,纯粹黑白元件也有先天不足,比如我们无法再利用不同的色彩通道让画面包涵更丰富的曝光信息(不同色彩通道内的曝光信息是不同的,有可能某种色彩过曝而其他两种通道内依然留有足够的信息),实现在RAW格式下的超高曝光宽容度。对于徕卡M Monochrom而言,只要画面中某处过曝飞白了,那过曝区域中的信息就肯定救不回来了。

事实上对于徕卡而言,对新机采用纯黑白设计固然是有其传统和文化方面的考量,但仔细想一下这似乎也是徕卡的一种无奈之举。由于徕卡本身并不具备感光元件的生产能力,因此它只能从第三方厂商处得到核心感光元件。相对于其他一些厂商对于感光元件的ODM(自行设计、委托生产,比如尼康),徕卡实际上也很可能缺乏足够的感光元件深度设计能力,而只能在第三方厂商提供的元件性能上进行有限的修改和调整。

不变的徕卡2( 拍摄布鲁克林街道的布列松(1946年) )

徕卡M Monochrom使用的依然是之前用在M9机身上的那块由柯达公司提供的1800万像素CCD。这块CCD产品尽管拥有色彩表现出众、低感光度画质细节的优点,但相比如今的市场主流CMOS元件依然存在着类似高感光度画质不佳、耗电量大、不支持长时间连续工作(无法实时取景LiveView和拍摄视频)等缺憾。坦率地说,这已经是一块在技术上落后于时代的感光元件了。

徕卡之所以在M Monochrom身上继续沿用这块感光元件,一方面是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的柯达已经无力开发更新型的感光元件,另一方面恐怕是徕卡暂时未能找到更佳的感光元件合作伙伴,索性趁机消化掉这些柯达的全画幅CCD(库存或者低价购入)。当然了,作为一款时隔几年后推出的“新”产品,要是在感光元件上毫无变化似乎也说不过去,那么索性去掉柯达CCD前的马赛克排列分色滤镜,弄个纯黑白数码相机来出奇制胜——放弃了色彩信息反而能收到锐度与感光度提升的好处,而且对于机内信号处理的压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即是几年前开发的M9机身也足以应对“新”感光元件产生的数据——好了,这下连机身也不用怎么改动,轻轻松松就推出了一款“新机型”!

不变的徕卡3( 布列松摄影作品:斯维勒(西班牙,1993) )

实话实说,这种将老机身和老感光元件在功能上做做加减法就弄出一个“新”产品的做法放到其他相机品牌身上肯定是行不通的。对于很多主流日系数码相机厂商而言,即使新品更换了更高像素的新感光元件并且在软件功能上做了一定的更动,但只要相机外观和整体性能上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那么这种按部就班小升级的新品铁定会得到“不思进取”的骂名。但对于徕卡而言,它们就真的敢这么小修小补,靠拆掉一片分色滤镜就敢说自己推出了“革命性”的新品,而且大家还都就这么认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无他,只因为这个品牌是“徕卡”。

只有徕卡敢这么干,也只有徕卡能这么干。

不变的徕卡4( 布列松摄影作品:布鲁塞尔(1932) )

徕卡是这样定位自己的——相机中的劳斯莱斯。很显然,这是一个只针对高端小众用户的品牌,它无需用世俗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科技的大潮固然也会让这个历史悠久的相机品牌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但这种因为时代变化科技进步而带来的压力对徕卡而言毕竟影响力有限。当它的日系、韩系同行们正在绞尽脑汁地研究如何把更多像素塞入越发狭小的感光元件上,如何改进非球面镜片加工工艺以减少眩光和鬼影之时,徕卡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持自己影像器材贵族的气质并吸引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对自己的金字招牌顶礼膜拜。所以产品性能可以吃吃老本拿老机身改头换面推出个纪念版、限量版,技术开发也可以像M Monochrom这样搞个黑白机来另辟蹊径。(或者应该说是投机取巧?)总之好几年如一日,反正只要记得不管世道如何变化,自己始终对外打出“历史”、“文化”、“品位”、“小众”这几块牌子就行。当然了,产品售价也要一如既往的高昂,否则又怎能标榜自己是“相机中的劳斯莱斯”?

有朋友建议我们做一下徕卡M Monochrom的评测,看看这块纯粹黑白的感光元件画质到底如何。我只能对他摇头叹息:测了又能怎样?画质好画质不好又能怎样?不管徕卡M Monochrom拍出的黑白照片到底能比我们用普通DSLR+后期PS出来的黑白照片好看多少,只要它依然叫徕卡,就不必担心会没有人捧场。 莱卡徕卡感光元件徕卡全画幅相机相机摄影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