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旧书之外的乐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曾飚)

买旧书之外的乐趣0

我家不远是条大斜坡,坡底有班克斯的涂鸦,往上走斜坡两边和斜坡顶部分布着几家书店。3年前,一家两层的伯德斯(Borders)书店关门。去年秋天,斜坡顶端的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关门装修,等装修好了,变成了明星大厨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的意大利餐厅,窗口挂满了火腿和西班牙大蒜。今年3月,我路过一家叫Wesley Owen圣经书店,发现里面已经被搬空了,玻璃上留了一张小条,说关了。我隔着玻璃看看里面大小,估算着一个月租金大概是多少,猜想着什么店家会接手这个铺面。我曾在利兹市中心,看到过一个教堂,教会把它卖给房地产商,改成夜总会。

这种心情是复杂的。第一是书店关门了,似乎在警告你,凡是和书有关的职业、爱好、兴趣,都会有这么一天,这远比银行破产、投行裁员更像一场中年危机。第二,书店自己眼睁睁地看着关了,什么也做不了,甚至都不事先和你商量一下。读书人一般不富裕,对钱有股子不满,现在发现连书店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种背叛的感觉,是很深的暗伤。

即使如此,我对书店的感情里还包含了某种义务和责任,觉得自己有必要通过默默的奉献,哪怕微不足道的努力,让它活下来,让那些罗列在书架的作者感受到自己的支持。这种责任感有时候变成强迫症一样。每次当我进一家书店,总是压力很大,总觉自己要买点什么,头皮有点麻麻的,比去高档服装店看西服标价还要不自在一点。甚至在图书打折的时候,我都不敢买太多,怕暴露自己内心的贪婪。

二手书店就好像是这些大大小小书店的墓地。如果你去过英国的墓地,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风和日丽的天色里,你看到绿草茵茵,生死再次相聚,旧书里面的插图,颜色鲜艳,就好像英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信片,看着令人神往;阴天的时候,你看到一本有些破旧的老版精装书,版权页上印着一个“London”,猜想着这家出版社大概已经关门,不过很可能在伦敦还可以找到它的旧址。偶尔你还可以看到一段赠言,辨别出送书人的名字。总之,二手书店的出现,给我提供了思考逃避、复活和探索的场所,让我明白爱书,其实也无非一种寄托,并不一定是爱书本身。

去二手书店买书时间久了,我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第一,有些去年的新书,只要你能够定得住神,不被推荐语所蛊惑,今年大概就值原价的零头。第二,教材永远是贵的,至少都是50英镑起价,如果是经典的,即使是二手的也很少低于10英镑。在英美大学,经典教材的生命力很强,基本上若干本垄断了一门课程的市场。作者可以把持这本教材,适时地更新版本,基本上可以保证自己有一个体面的退休生活。

我关心的不是畅销书,也不是教材。我迷上了艺术图册和经典作品,比如文学、哲学、历史。我曾经在一家二手书店,碰到过一套萧公权编写的中国哲学史,里面的中国哲学术语的英文翻译,非常精要,很有收藏价值。只因为一套书大概需要50多英镑,自己犹豫了一下。下次去的时候,这套书就永远消失了。

二手书店的书,有股子老年人的汗味,这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伦敦,你可以找到很多很棒的旧书店。在威尔士,有一个叫Hay-on-Wye的小镇,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手书集散地。这话就是英国人爱说,我去过那里,镇不大。因为对英国图书的源头渊源并不熟悉,所以我不敢妄加判断。这也令我萌生了一种寻找英国的版本之学的念头。在中国传统学问中,音韵、训诂和校勘是小学,收藏图书的人多少需要通晓一些。我猜想英国的学问里面,也应该有类似对应的门类,只不过自己尚未发现而已。

乐施会是慈善业的麦当劳,店址往往占据了黄金位置,比较大的地方,往往有自己专门的旧书店,而不是与其他二手的用品混在一起。按照讲究的说法,乐施会的二手书店,并不算是独立书店了,它是连锁的。一个典型的买旧书是这样子的情形。下午,多数是阴天,而且我儿子经常跟着我,他还不到4岁。乐施会二手书店所在的街,距离我家走路大概三四分钟;如果把我儿子扛在肩上,我会走得慢一点,如果他和我一起走路,我们大概要走10分钟,我要给他编一些东西出来讲,让他随机地说点中文,这样一路聊下去,彼此都觉得开心。在那条街上,有红色的邮局、绿色的杂货店,社区的洗衣房,一家收藏极丰的独立酒店,街两边有印度、意大利、加勒比海、西班牙的小酒馆,我去买书之前,往往是把堆积的邮件,送到邮局给寄出去。在咖啡厅或者酒吧,我常常点一杯啤酒,然后假模假式地问儿子要什么,他略作思考之后,百分之百回答的是要一杯牛奶。然后,才是去买书。买旧书的乐趣,是可以知道哪些知识被淘汰得慢,哪些知识被淘汰得快。

买完书之后,我就把儿子扛在肩上,拎着一袋子书,慢慢地走回家。回家的路也有一段上坡。我从自己喘气的程度,感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而坐在我肩膀上的他,还正小。他稚嫩的童声,常常告诉我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我沉浸在书里,有一搭没有一搭地敷衍着,希望他以后,能够喜欢看书。 读书之外旧书文化乐趣

上一篇: 全民度假
下一篇: 广告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