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妹”惠若琪
作者:王璞在“女排男排化”的格局下,网口是必争之地。高个子运动员占有先天优势,无论扣球进攻还是拦网防守,更容易占得先机。稳坐中国女排主攻第一把交椅的惠若琪,1.92米的身高虽在“高”手如云的世界女子排坛无足称奇,但在以快速多变为传统的中国女排中,惠若琪无疑是队里的“高妹”。作为主攻,惠若琪身高优势明显,爆发力强,3米15的扣球高度和3米10的拦网高度,在面对欧美高大前排队员时毫不逊色。
早在2007年,只有16岁的惠若琪就被当时国家队主教练陈忠和看中,招入麾下,作为目标队员着重培养,在国家队仅仅十几天的训练中,惠若琪给陈忠和留下了“情况还算不错,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印象。但陈忠和同时表示,“惠若琪身体太单薄了些,主要是年龄太小,身体都还没长开,所以在力量方面欠缺得比较多”。中国女排队员王一梅以扣球力量和速度著称,惠若琪则以巧妙多变的打法弥补力量上的不足,两人风格迥异,球风互补,共同肩负起中国队四号位的重任。
中国队主攻多以平拉开打法为主,速度是有效避开对方拦网、突破对手防线的关键。零点几秒足以让对方从容组织拦网和占位防守,只有抢在对手到位前攻球,才能趁敌不备,以快取胜。年轻的惠若琪步伐移动快,挥臂速度快,无论是定点强攻还是调整攻,都能根据传球位置迅速上步,到位后靠相对出众的弹跳赢得滞空时间,从而极大限度地舒展身体,并在触球刹那通过腰腹力量收缩寻求身体在同一点上的最大横向距离,由此聚攒的冲击力瞬间释放并作用于排球上,完成主攻位置的重扣。后排进攻时,长滞空使在3米线后起跳的惠若琪尽可能借助助跑惯性完成空中滑行,最大限度地接近球网,从而确保排球过网后的力量和速度。匀称的身形也让她在扣球时的“空中形态”轻松飘逸,灵活自如。调整攻时,惠若琪不死磕对方拦网,而是根据拦网队员位置、手形,防守队员占位巧妙选择攻击线路和力量,三号位小斜线、四号位大斜线、四号位直线、看准拦网队员手形打卧果、打手出界、打吊结合,通过手腕变化令对手顾此失彼,不仅给对方制造起球压力,变幻莫测的打法也在对战心理上占得先机。
如果用中国传统画法里“立七、坐五、盘三半”的说法衡量,高个子惠若琪身材比例协调,动作轻盈,脚下步伐灵活,移动速度快,预判准,是中国女排后排一传和防守的保障。在2009和2010年瑞士女排大奖赛中,惠若琪各项技术统计名列前茅,更连续两年蝉联最佳一传。
作为一名主攻队员,惠若琪不仅要在强攻、拦网上给对手施加压力,在一传不到位或者调整防反时,都需要随时待命,调整强攻、后排攻,个个都是困难球。即使转到后排,一传和防守的重任也让她难有丝毫的间隙调整休息。与巴西一战中,惠若琪进攻扣球多达惊人的51次,同时还要在后排承担高达43次的一传,这两个比赛最为关键的数据都是全场所有队员之最。惠若琪被过度使用,体能状况亮红灯,导致攻球质量下降,在51次扣球进攻中,只拿下12分,并有11次失误,相较之下,67%的一传成功率还算稳定。
在与土耳其的关键一役中,惠若琪仍是带领球队获胜的头号功臣,她发挥神勇,狂轰21分,为全队最高,发拦扣和一传全面爆发。这名国家队年轻的“老队员”在奥运会首秀中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排球惠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