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的“开战窗口期”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在南中国海进行航行中编队补给训练(摄于2010年) )
尽管对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的报道占据了媒体主要版面,但还是有很多媒体对7月26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关三沙市警备区的问答注入了极大的报道热情。巧合的是,同一天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军事瞬间——北京将在南海的开战窗口关闭前发起进攻?》的文章,于是,召来媒体记者的采访。不客气地说,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要真实地推演“南海战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的因素太多,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
在以往,每当有记者问我有关“南海战事”的时候,我都会说,这是美国人玩的没有任何彩礼的“比武招亲”游戏,而美国到底要把这个游戏玩到什么程度,我心里真的是没有底。就拿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赫尔姆斯(Jim Holmes)在《外交政策》的文章中提到的1974年中越武装冲突来说,如果中国配合美国与越南把这场“比武招亲”的游戏玩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首先要确定是武装冲突、局部战争还是全面战争。近40年来,中越之间有过三次战事,其中两次是海上的武装冲突,一次是局部战争。事后看,这三场战事都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标。第一次利用南越政权即将溃败前夕,成功地控制了西沙群岛;第三次利用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时机制止住了对南沙群岛的蚕食并在南沙群岛的岛礁上成功立足。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中越那次局部战争,最终不仅防止了越南吞并柬埔寨,而且让处在战略顶峰状态的苏联迫不及待地走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现在轮到中国了,中国还能像前三次一样控制战事的规模和战略得失吗?如果把这次南海问题的“热炒”纳入美国重返东亚采用“低成本”遏制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考察,美国会不会重演1979年经济跌到战后最萧条状态时在阿富汗对付苏联的那些手段呢?这其中包括几种可能:1.经济援助+舆论战;2.提供武器装备;3.提供情报;4.秘密出兵;5.直接出兵干涉;6.联合日、韩、澳等组成军事同盟出兵干涉。同时,还要考虑在越南有经济利益的俄罗斯和印度的态度。
从军事威慑的角度看,在1974和1988年中越的海上军事冲突中,中国之所以可以将军事反应控制在维护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范畴,其实与美苏两国所处的战略环境有关。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前者刚好是美国在与苏联对抗中处于战略被动地位,而后者正好是苏联处于战略被动地位。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如今奉行“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是不无道理的。从美苏博弈的历史经验看,一个后发大国的崛起,一般要先经历拼经济技术的商战,商战取得优势后,再进入拼文化和制度的“冷战”(“冷战”中可能会代理人战争的小打不断),之后再进入以结盟和军事实力作为基础的争霸“决战”。当年苏联恰恰借助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和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在前“两段”走得看似过于“顺利”,最终贸然入侵阿富汗准备争霸。如果把这个模式套在中国的身上会发现,中国“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策略显然是与商战相配套的。也就是说,中国希望通过经贸的快速增量作为与周边几个国家分别化解争议的基础。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仍然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仅仅采用对等的油气区块招标和成立三沙市等措施的真正原因。但反过来看,美国这两年来在亚洲的一系列运作,显然有将商战、冷战、决战“三合一”硬往中国身上推的嫌疑。
最后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排序,这就是中国解决海上安全问题的排序。从目前看,中国还面临众多的海上安全问题,其中包括南中国海和东海及钓鱼岛在内的岛屿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朝鲜半岛安全形势、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安全问题、印度洋反海盗问题等等。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若要在南中国海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中做出军事反应所要承担的后果有多大?特别是在美国这个曾经灭了苏联的“战略老手”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凭空给中国制造出了一个所谓南海“开战窗口期”的情况下,中国真的应该扣动开战的扳机吗? 南海开战开战窗口期南海南海美国南海军事南海战争中国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