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的钢琴曲

作者:朱伟

(文 / 朱伟)

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数量要远多于他创作的管弦乐与室内乐作品的总和,整体成就也要远高于管弦乐与室内乐。但他的创作起步却不是钢琴曲,他的第一部成名作是康塔塔《浪子》(1884),而到1888年,他才作成最早的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

可以用三个阶段来划分他所作的钢琴曲。1888~1890年:早期,浸透从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的传统中继承的那种浪漫优雅。1890年所作《贝加莫组曲》中家喻户晓的那首《月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清秀,花好月圆,旋律清澈极美。但他显然并不满足这样肖邦《夜曲》般的恬美,于是才中断10年,直到1901年以《钢琴曲》(Pour le Piano)重新开端。1901~1907年:中期,此时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从《版画集》(1903)到《意象集》(1905、1907),达到了表现能力的巅峰。1908~1915年:晚期,24首《前奏曲》(1910~1913)与12首《练习曲》(1915),帮他走向最辉煌。

我最喜欢他的《意象集》与《前奏曲》。《意象集》第一集第一首的《水中倒影》,美在这处、那处之影,风乍起后的嬉戏;影参差多姿、翩翩交织起舞;风静影微漾后,又静如镌刻般壮观。第二首《向拉莫致敬》,借用一首优美的萨拉班德舞曲表达对拉莫的凝视。这首优雅舞曲成为一种通向遥远记忆的纽带,在后来的《前奏曲》中,他屡屡用这样的方式,如第一集第一首的《德尔菲的舞女》、第二集第十一首的《骨壶》,只不过处理得更加精妙。最后一首《运动》,表现的是蜜蜂嗡嗡旋转密集飞舞的景象,优秀在中段,它们持续鼓翅喜悦中突然出现的变化——似乎是被阳光击中舞动的翅膀,蜂群由此在刺目的阳光下似乎变得迷惘;待飞出阳光,才重新建立起自信。美国极简主义作曲家亚当斯(John Adams,1947~ )后来就借用这样的节奏,写成了比它要繁琐得多的《甩绳圈》

《意象集》第二集第一首《透过树叶间的钟声》,表现的是远与近的对比,近处是薄暮中树叶被晚风震动,像金属般的感觉,远处是荡漾的晚钟。美妙的是这钟声穿过舞动的沉甸甸树叶荡漾而来,钟声变叶声,叶声远去又变为钟声的感觉。这是《意象集》中我最喜欢的一首。第二首《月落荒寺》,又是月光唤醒沉睡荒寺的过程。荒寺的枯槁,随着月光降临,在它破败的屋脊上游走,在空洞的庙堂里流连,荒寺渐渐被唤醒。待月光移走,荒寺又疲惫地沉沉睡去。最后一首《金鱼》放大了金鱼自由鼓荡水波,美丽尽兴的能量。金鱼每摆动一次尾鳍,水波的自由都被激发,最后是满池华彩水波的感觉。

第一集《前奏曲》的12首小品中,流传最广的是第八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与第十首《沉没的教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意境来自法国诗人利勒(Leconte de Lisle,1818~1894)的诗,描写一位苏格兰少女在晨曦中唱着纯朴之歌。它美在少女对爱的纯真静静的向往与慕恋,情窦初开时那种陶醉的憧憬。《沉没的教堂》叙述的是布列塔尼岛有关被海水淹没的伊斯城会在晨雾中浮现的说法,随着它的浮现,管风琴伴奏的圣咏庄严而震撼人心。随后,教堂又重新沉入水下,被雾气所淹没,圣咏余音就变成了葬歌。这个曲集里,其实我特别喜欢第六首《雪上的足迹》,那是新雪抹平一切后,白茫茫空旷中雪泥鸿爪的清寂,完全是苏东坡的诗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第二集《前奏曲》的12首小品中,最有名是第五首《石楠树丛》与最后的第十二首《烟火》。《石楠树丛》是24首前奏曲中最美的一首,其中的风吹树叶,叶片似乎都饱含着阳光的光泽;然后披满霞彩,又披满漫天星光。《烟火》则先是密集线条的急促游曳运动,待到如喷泉琳琅满目时,满天烟花开始如幽灵舞蹈,在神秘中才又一朵一朵慢速诡异地绽放,在勾引中形成诱惑。它们在旋转交织中爆发出华彩高潮,待烟花散尽,才有一丝《马赛曲》的温馨余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烟火意象。这个曲集中,我还喜欢第一首《雾》与第七首《月落阳台》。《雾》先是左冲右突、盘旋不开;然后,阳光出来了,雾丝开始在射入的光线中躁动;它们分离,依依不舍,又各自黯然神伤地逃遁、消散;最后,露水干了。《月落阳台》先是月光趁夜深人静,蹑手蹑脚地降临阳台,这月色如水,一洼一洼地闪出银光。待它们越聚越多,阳台就汇成一个光闪闪的神秘池塘了,银波晶莹,涟漪荡漾。然后,它们再被阴影重新破碎成一洼一洼,开始还微微漾动,慢慢地枯萎,只剩孤寂之光。

德彪西无疑是肖邦音乐的发展者,他是反感贝多芬、勃拉姆斯甚至舒曼的钢琴表达方式的,他说,他要让钢琴变成一架“没有琴槌的乐器”,让手指“渗透到音符中去”。他完全更新了钢琴语汇,他的最优秀钢琴曲,真的每一首都像是用智慧打磨出的精致细腻的晶体。 钢琴曲德彪西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