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彪西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巴黎郊外的圣日耳曼昂莱(St Germain-en-Laye),今年是他诞辰150周年纪念。他最后因结肠癌医治无效,1918年3月25日逝世于巴黎,3月28日先在著名的拉雪兹公墓(Pere Lachaise)举行葬礼,最后埋葬在帕西(Passy)公墓。
德彪西被称为20世纪音乐的开拓者,被称为“印象派作曲家”。但他自己却不认可这个标识,不愿将自己的音乐与莫奈、塞尚等画家的画作联系在一起。画家中,他其实更喜欢英国风景画家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特纳是浪漫主义水彩大师,画作中充满对自然的敬畏,所以,对比特纳的画来听他的音乐,才能找到准确的感觉。比如日出中水汽迷蒙的海的色调,在黏稠的海水中颠簸的渔夫及狂暴之海啸,特纳特别喜欢海的气息。而在马拉美、魏尔伦、波德莱尔这些他另一端的意象之源之外,他还喜欢爱伦·坡的小说,喜欢作为神秘的象征——猫。他借用这三个坐标才颠覆了瓦格纳,构成了自己音乐之伟大:技法高超的浪漫风景水彩,象征主义诗意的内涵,幽深的神秘主义效果。
仔细分析他如何颠覆瓦格纳是饶有趣味的事。他走向了瓦格纳浓墨重彩的宏大的反面——极精微地放大细部,突出光感及它的透视。他用抽象简洁的音乐关系替代了瓦格纳有关欲望冲突繁琐的铺陈。从表面看,他的音乐似乎特别具象,每首作品都有标题,但实际上,每个具象的标题下却只以抽象构成象征,是无标题。因为只表现象征,素材发展就有了极自由的想象力,这使他的音乐在有限的空间里,有了更丰厚的密度。这才是他作为开拓者真正的意义所在。
德彪西伟大音乐的起点是他1893年31岁时完成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这首四重奏的第三乐章充满绵长感人的抒情气息,第二、四乐章的节奏已经十分优秀。德彪西自己说,他立志彻底颠覆音乐繁琐表达的冲动源于1889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听到爪哇加美兰(Gamelan)乐队的演奏。他说,听到加美兰乐队,才意识到,“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G.P.Palestrina,约1525~1594,意大利作曲家)的对位其实像是小孩的游戏”。他之后对管钟、马林巴等打击乐器的钟爱都源于此,《G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许多灵感也源于此。
德彪西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是《牧神的午后》(完成于1894年)、《夜曲》(完成于1899年)与《海》(完成于1905年),这三首作品的演奏时间加起来也就是一小时,却横跨了他创作的黄金十年,每一首都是反复斟酌的结果。《牧神的午后》是对马拉美诗的音乐冥想,这冥想从牧神的牧笛吹出懒洋洋午后的暑气始,暑气氤氲,幻化出被阳光熏成灰白色的苇丛。风吹苇丛,散漫的欲望开始飘荡,触觉的幻想舒展遂分开密集的苇丛,窥见“秀发如波的辉煌之浴”与“冒险的手臂互为缠绕”。“我们的嬉戏能与燃烧的白昼相像”带来短暂的冲动,但最后,苇丛还是重新合上,再回到那个慵懒的午后的静谧。《夜曲》的三首小曲,《云》似一幅静物画——那沉甸甸的云朵先也是慵懒地凝聚在空中,然后它随静静的风悠悠飘荡,就有一种白驹过隙、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伤。《节日》似节奏游戏——在节奏的呼唤中,奔走的人群,万众欢腾的场景,完全是抽象的,欢欣的舞曲都渗透其中。高潮处变成进行曲越来越有张力的行列,在狂欢的消费之后,结尾再是节日的倦怠。最后的《海妖》以8个女声声部的无词合唱构成大海庄严的呼吸,最壮丽。德彪西要追求无数精灵在簇拥着翩翩起舞中构成的大海壮观的色调,她们那样柔软地起伏,壮阔中也就有了一种美人的慵懒,绝不是辉煌色。
德彪西的创作特色就是精致与精微,他的这三首管弦乐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海》了。它是三首连贯的交响诗,也是三乐章的一部精致的交响曲。第一乐章表达了从清晨到正午,海被阳光召唤慵懒苏醒的过程,阳光作用于水的关系。阳光在摇曳,驱赶着水的涌动,水波浩荡,那舒缓的呼吸因催促的重负而有了喘息感,随后在阳光的爱抚下,又终于汹涌酣畅,一泻千里,迸发出雄壮豪气,光感表现得精妙极了。第二乐章是用音型变化的可能性来表现浪花间的嬉戏,其中一个舞曲旋律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里的旋律类似,有点阿拉伯风味。但德彪西肢解了旋律的完整性,他的兴趣在于动态中众多音乐碎片的交织,它们密集地绽放在一起,在运动中各呈风采,才构成浪花美丽的光泽。最后一个乐章是风与海的关系,这是特纳画的重要主题:风的召唤鼓荡,海越来越桀骜不驯,预示着灾难。这时,竖琴引出梦幻般类似海妖思乡似的宁静的呼唤,它是一种诡秘的诱惑,但海的神性似乎也被唤醒,大海奔走,焕发出所有蕴藏之热情,最后是整个沸腾的感人狂欢的鼎沸,戛然收尾。
这三首之外,德彪西的管弦乐中其实还有很多精品,比如《游戏》、《玩具盒》、《儿童乐园》的管弦乐改编版,都充满神秘主义光彩。只不过因为传播力低,多数人很难听到而已。 德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