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皮毛还给动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孙君飞)
居民楼下今年建了一个荷池,能在钢筋水泥的重围中享受到这一小片碧绿清幽,确是不小的福分。更叫人惊喜的是,荷池里竟然有了蛙鸣,在我听来不啻是天籁之音。不过有些居民就不乐意了,说这样聒噪,不如捉来烹成美食吃掉。这种大煞风景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什么一提到动物,我们不是将它们当做玩耍的对象,就是当做一饱口福的对象?
这几年,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吃野味渐渐风行,据说在某些酒店宾馆或者远离尘嚣的美食“山庄”,只要肯掏钱,不愁吃不到形形色色的野味,一些野生动物还是辗转千百里方才抵达这里的。我曾经有过一次吃青蛙的经历,看到有一盘菜有些异样,就虚心请教了一位朋友,当得知是青蛙肉时,不由大吃一惊:青蛙不是受保护的吗?朋友笑了:我们的牙齿也是受保护的,请放心吃吧,这里很隐蔽,只要有门路,不愁吃不到,单愁想不到。我不由得想起曾经给学生讲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景,再也没有了食欲。
在我的老家,以及周围的许多村组,人们除了玩耍和食用,更多地把动物视作牟取经济利益的对象。由于这里山高林深,鸟兽自然众多。随着村民市场经济意识的觉醒,人们纷纷把挣钱捞外快的双手伸向了鸟兽。但因为政府监管得严,猎枪逐渐少了,鸟笼却多起来;有些人觉得用鸟笼不过瘾,竟然使用了“涸泽而渔”的丝网,一张大网扑向竹林树丛,里面的鸟雀无一幸免。每当看到垂死挣扎的鸟儿悬挂在网上,我就不忍久留,心想一个鸟语花香的故园正离我们远去,心里更是难以平静。
还有更不忍的。我了解到城乡的一些人家一直依赖活剥动物皮毛谋生致富,收入颇高,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就是明证。我上班时曾经路过一条胡同,距一家活剥动物皮毛的住户尚有一段距离,就嗅到了里面的血腥腐臭之味;我还“有幸”见到了主人娴熟的刀功,动物在被剥皮的过程中,始终清醒,剧烈挣扎,惨不忍睹。想到西方一些国家早已有了动物福利法,绝不会再有这样的当街宰杀,现做现卖,从此我再也不忍从这里经过。
对于那些吃掉人类自身德行、文明和未来的贪欲,我能做的就是向周围的人呼吁:当我们的皮肤还能感知炎凉,请把皮毛和生命还给动物,尽到自己对生存的环境应肩负的一份责任。 动物还给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