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的进化
作者:袁越文/袁越
上周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网站出了一道测试题,让读者从5个大约1分钟长的音乐片段中猜出哪个是由电脑作曲的,结果只有24%的读者猜中了正确答案,和瞎蒙的概率差不了多少。
《卫报》为这道测试题起的名字叫做“音乐图灵测试”,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英国数学家图灵诞辰100周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扩展到音乐领域。图灵于1950年第一次提出了“机器思维”的概念,并提出了区别机器和人的标准方法,即“图灵测试”。图灵认为,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和对方进行一系列问答后仍然无法判断它到底是人还是机器,就证明这台计算机具备了和人相同的智力。图灵预言到2000年时计算机将会有30%的可能性通过5分钟的图灵测试,如今电脑的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图灵当初的预测,但仍然没有一台电脑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卫报》的测试题结果表明,计算机很可能会在作曲领域首先通过图灵测试。
《卫报》选择的那个电脑作曲片段是一首单簧管、小提琴和钢琴三重奏,曲名叫做《你好世界!》(Hello World!),作曲者是一个位于西班牙马拉加大学内的超级计算机组群,名叫伊阿姆斯(Iamus)。这是阿波罗之子的名字,传说伊阿姆斯能听懂鸟的叫声。《你好世界!》是这台超级计算机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于去年10月15日正式发表。这首曲子算不上优秀,但听上去还算悦耳,音乐素养不高的非专业人士很容易上当。和它打擂台的除了一首马勒作品外,余下三首都是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曲风较为诡异抽象,否则的话《你好世界!》被网友选中的可能性应该会比现在高很多。
那么,伊阿姆斯到底是如何创造出这段音乐的呢?原来,编程者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原则制定了一套程序,先让电脑随机生成一堆音符,然后按照一定的条件对这些随机音符进行筛选,获胜者互相间进行“杂交”,也就是随机互换片段,然后再让电脑进行下一轮筛选,如此这般重复下去。
显然,这套程序的难点在于如何制定筛选条件。编程者对成千上万部音乐作品进行了音频分析,总结出若干条普适规律,然后将其翻译成电脑语言作为筛选条件。这套方法已经自成一派,叫做“旋律组学”(Melomics),依据此法生成的音乐叫做“进化音乐”(Evolutionary Music),伊阿姆斯就是进化音乐的第一位明星级作曲家。
这么说还是有些抽象,估计很多读者没看明白。来自伦敦帝国学院的几位科学家决定把计算机作曲的过程放到网上,让真实的人脑来代替电脑,对旋律进行筛选。他们于2009年开通了一个叫做“达尔文曲”(DarwinTunes)的网站,先后吸引了7000多名网友充当实验员。
具体做法是:科学家们先让电脑随机生成一堆音乐片段,将其放到网上供网友打分,好听的打5分,难听的打1分,得分高的旋律保留下来,然后模仿自然界的基因重组过程,让电脑随机相互交换片段,生成一批新的旋律,再让网友打分……
这样重复了2513代后,出来的曲子不再是噪音了,而是具备了现代电子乐的很多元素,放到任何一家舞厅里也毫不逊色。研究人员将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今年6月17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在公众中引发了关于流行音乐演化过程的大讨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生物界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可在音乐界却只有很少人意识到这是音乐演化的动力之一。”论文的主要作者、进化学家阿芒德·李若伊(Armand Leroi)教授总结道,“大家都愿意相信音乐是天才音乐家头脑中创造出来的独特产物,而我们这个实验证明,听众的口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风格的走向。”
比如,他认为常来“达尔文曲”网站打分的那批人大都是电脑极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是电子音乐的拥趸,这就是为什么最后出来的结果和电子舞曲非常像的原因。该网站目前仍然接受听众打分,也就是说,那些音乐仍然在不断进化中,也许再过几年,一部伟大的作品就会诞生。
面对来自真人的竞争,伊阿姆斯也不甘示弱。它创作的一部交响乐作品刚刚在马拉加大学音乐厅首演,演奏者是大名鼎鼎的伦敦交响乐团。据说这场演出的实况录音已经被灌录成了唱片,即将出版,你会去买来听听吗? 电脑达尔文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