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不起来的范佩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颜强)
( 范佩西 )
荷兰总会让人兴奋,这是一个人多地狭的国家,在英国人还忙着圈地赶羊的时代,荷兰人已经有了“海上马车夫”的头衔。只是荷兰人有着称霸世界的先机,却从来没有称霸的意愿。在茫茫大海上以贸易讨生活,流落出一个“飞翔的荷兰人”身份。The Flying Dutchman,或者De Vliegender Hollander,绝不是一个浪漫的名分,这其实是一艘终究不能还乡的幽灵之船,永被诅咒,代表着航海中的厄运与死亡。
所以对于荷兰人,总有着各种自相矛盾的描述。荷兰人热情好客,荷兰人也傲慢自私;荷兰人开朗民主,荷兰人也自我封闭。从米歇尔斯、克鲁伊夫,到范·巴斯滕、古利特、里杰卡尔德,到博格坎普,再到罗宾·范佩西和斯内德、罗本、范德法特,荷兰足球从来不缺乏天才。
然而给荷兰足球制造麻烦矛盾的,从来也都是这些天才。
范佩西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纠结的个体。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标准的荷兰人。
荷兰式艺术创造力
( 荷兰主帅范马尔维克 )
范佩西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家庭,虽然父母很早就离婚,他由父亲抚养大,但是母亲在绘画和珠宝设计方面的才华、父亲在雕塑构架上的功力,对他从小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其实是荷兰文化对荷兰足球影响的一种个体反映。
“我很难接受父母的那种生活方式。”范佩西说过,“他们观察一棵树,总能发现一些惊人的美感隐藏其间,我却做不到,一棵树就是一棵树……但这不意味着,我没有艺术洞察力。当我去撒丁岛那样的地方去休假时,夕阳海滩,我能感悟到独特的美。我想父母的遗传,在我身上包含了一种创造力基因,这东西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不过我想足球,便是我展示自己创造力的一种途径。”
( 2006年7月22日,阿森纳队球员博格坎普(上)被队友们抬起向现场球迷致意。当日,博格坎普在英超阿森纳队新球场参加自己的告别赛 )
荷兰六分之一的领土,是通过围海造田获得的。这个低于海平面的“低地国家”,之所以要如此艰难地挑战自然,就因为荷兰领土狭窄而人口繁多。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荷兰在建筑设计和空间营造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线条和板块的搭建,对于空间节省和空间使用效率上,都另辟蹊径。一位荷兰建筑师曾经仔细研究过博格坎普的传球线路,找出了一种特殊的弧线,那是需要脚内侧触球一瞬间才能把握得细致入微的弧线,博格坎普早年给阿内尔卡的传球和后来给亨利的传球,都有这种奇妙弧线带来的特殊美感。
这是一种建筑艺术与足球的结合。范佩西是博格坎普的接班人,温格早年不顾范佩西在费耶诺德的恶名,将其召至阿森纳,就因为他在范佩西身上看到了这种独特的创造力气质。他是一个天才,可遇不可求的天才。
( 荷兰球星古利特 )
关于破门得分能力问题,荷兰天才之间也有过不少争论。克鲁伊夫认为射手都是天生的,“你不可能教会一个球员如何更有效地射门”。克鲁伊夫的关门弟子博格坎普,却认为射门得分是可以通过勤奋苦练提升的,并且以自己为例证。范·巴斯滕的观点,居于两者之间。只是博格坎普的天才,并不在于其临门一脚的精准和高效,“冰王子”并不是一个真正高产的射手。博格坎普传世的价值,在于他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在于他能在球场上,看到别人捕捉不到的线路和缝隙。
范佩西继承了博格坎普的衣钵,然后更进一步,在门前灵感上,接近了范·巴斯滕的境界。一个能高产得分的射手,似乎是荷兰足球登峰造极的福音。
好辩的卡尔文主义教徒
可是他从来都没有在最高足球舞台上绽放自己。29岁的范佩西,参加了4届大赛,却始终不能将自己天才的辉煌,顺延到世界杯、欧洲杯这样的大赛中。
说荷兰足球是“无冕之王”,那是橙色球迷自封的赞许,功亏一篑,其实是对荷兰足球更精准的描述。第一代荷兰天才飞龙在天时,他们得到的只是1974和1978年两届世界杯亚军。欧洲杯历史战绩排名中,荷兰名列德国之后第二,但他们只有第二代荷兰天才在1988年夺取的欧洲杯。范马尔维克放弃了荷兰人对全攻全守的浪漫坚持,用克制功利的方式出征南非世界杯,最终仍然是亚军。
在南非,范佩西只有小组赛的一个进球。此前在瑞士奥地利2008年欧洲杯,他有两个小组赛进球,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一个小组赛进球。2012的欧洲杯,范佩西以英超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员双料先生之姿出战,却全然找不到在阿森纳的如火状态,输给德国的比赛,虽然打进挽回颜面的进球,可更多让人记住的,是他门前的滑倒、绝佳机会的挥霍。
进入荷兰队,范佩西不是那个范佩西。因为荷兰队40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就是永不停息的内乱:克鲁伊夫时代,大家对这个天资绝顶的独夫球霸恨之入骨,克鲁伊夫也不将荷兰荣誉看得多么重要,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他压根懒得去踢;古利特时代,由于跟主教练阿德沃卡特关系紧张,辫帅也选择退出国家队;1996年欧洲杯,有了戴维斯引发的队内种族歧视事件;2008欧洲杯,范佩西和斯内德争罚任意球,矛盾公开化;2012年欧洲杯,荷兰天才们更是各自为政,大家唯一认同的话题,就是罗本最遭人厌……
多年前和英格兰老帅博比·罗布森聊荷兰足球,老头说他1990年刚去埃因霍温执教时,习惯地让全队采取442阵型。这样的主教练决定,一旦做出,球员们应该去普遍执行就好,老罗布森说,他在英格兰执教时,听到最多的就是“Yes Boss”。
然而在埃因霍温,老罗布森面对的却是另一番格局:所有队员不是坦然接受英式442踢法,而是一个个走上来,向主教练询问甚至辩论:“我们为什么要踢442?”“这和我们以前的战术有什么差别?我们为什么要改变?我们如何改变?”……
老罗布森说,这是荷兰足球给他上的第一课,“所有问题,荷兰人都必须要讨论,争辩,绝对让你头大”。
范佩西也是这样一个荷兰球员。他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从不人云亦云。在阿森纳队中,范佩西是唯一一个敢质疑温格战术安排的球员,这种质疑并不是在他名满天下之后,而是从他2004年加盟阿森纳便如此。自我、顽固而好辩,这都是卡尔文主义教派的宗教文化影响下,对荷兰足球,对每个荷兰人形成的影响。阿森纳这样一个多国部队里,有一个好辩的荷兰人,大家还能够协调容忍,荷兰国家队里,全都是这样自我好辩的荷兰人,内部没有矛盾,那才会是咄咄怪事。
飞不起来的罗宾
2005年夏天,一桩强奸案,让范佩西成为荷兰足球的另一面:一个标准的坏孩子。
一位在荷兰选美获奖的尼日利亚裔美女,控告范佩西强奸,范佩西锒铛入狱,在鹿特丹班房里蹲了两周。两周之后,因为证据不足,范佩西被释放,半年后,检方因证据不足而撤诉。虽然无罪,但是坐实了范佩西花花公子的名声。
足球与性暴力,足球与艺术创造力,足球与民主化生活方式的弊端,这些不协调却又始终缠绕在一起的各种矛盾,纠集在范佩西身上。他年少成名,18岁就随同费耶诺德夺取欧洲联盟杯,被认为是这一代荷兰球员中天资最高的才俊,不过他从小就是个离经叛道的典型,上小学开始,范佩西几乎每天都在班上捣乱生事,让老师不胜其烦。
转会去阿森纳的时候,范佩西只有275万英镑身价,跟他的同辈斯内德、罗本和范德法特相比,这身价低得有些离谱,原因是转会之前半个赛季,范佩西已经被发配到了费耶诺德预备队,因为他和当时费耶诺德的主教练不合,20岁的范佩西敢公然辱骂主教练,于是被打入了荷兰足球的另册。
当时这位费耶诺德主教练,名叫范马尔维克。4年后,范马尔维克成为范佩西在荷兰国家队的主教练。
年少成名,却又恶名相伴,范佩西的天赋从来没人怀疑,只是他的成绩,似乎总达不到他的天赋标准。在阿森纳的前5个赛季,他单个赛季上场次数从未超过28次,联赛进球数从未突破11个,往往是踢半个赛季伤半个赛季,直到2010年世界杯之后才真正爆发,成为顶级射手——阿森纳的天才们连年流失,罗宾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需要他发挥。这些年来阿森纳挖墙脚的俱乐部不少,亨利、纳斯里、法布雷加斯先后离去,范佩西却很少成为话题人物,因为他的伤病履历,让巴萨曼城对他始终有些疑惑。
直到大放异彩的2011~2012赛季之后,范佩西终于成为转会市场的红人。他和阿森纳还有一年合同,他在阿森纳搜集的奖牌,至今只有2005年的一个足总杯。
阿森纳愿意为这不世出的荷兰天才支付顶级薪资,范佩西却不知道他未来能有多少夺取奖杯的机会。只是离开阿森纳,不论是去曼城、巴萨还是尤文图斯,他或许有机会得到更多冠军,但他不再会是“枪手之王”,不再会有一个攻防体系,全然围绕他来运转。就像他在荷兰队中,既核心又边缘的尴尬地位。
在他内心深处,罗宾肯定希望自己能飞起来,用他神鬼莫测的左脚,踏破虚空,羽化登仙。然而他抛弃不了那么多的矛盾和纠结。他终究是一个典型的荷兰人。 范佩西荷兰足球起来阿森纳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