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舍尔-迪斯考

作者:朱伟

(文 / 朱伟)

德国最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1925~2012)5月18日在巴伐利亚的家中安然辞世,享年86岁,古典乐坛又痛失了一位巨星。

菲舍尔-迪斯考的伟大演唱生涯始于1947年——1945年他在意大利南方被俘——这一年他从战俘营被释放,首次登台演唱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并在电台第一次录音舒伯特的《冬之旅》。他的告别演唱生涯则是45年后的1992年,这一年他依次从柏林、巴黎到东京举办告别演唱会,最后谢幕于年底的最后一天。在长达45年的不断探求中,他累积了1000多个令人惊叹的曲目,用无数场音乐会与无数种唱片,感动了全世界无数的人。他一生最伟大的艺术成就是对各种形态,尤其是德奥艺术歌曲魅力的深究,从舒伯特、舒曼、贝多芬、勃拉姆斯到马勒、理查·斯特劳斯、沃尔夫,留下了成套成套的唱片精品。除了艺术歌曲,他也在歌剧舞台上唱过各种类型的男中音,而更好的角色,则是在清唱剧或安魂曲中的演唱,比如在德国指挥家卡尔·李希特录制的巴赫宗教作品中;在德国指挥家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的巴赫清唱剧或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中,他都不可或缺。他那沉静而饱满的声音,天然有一种带你超凡脱俗的神圣的力量。

我一直觉得,菲舍尔-迪斯考的歌唱,是为把我们带离尘世的。他唱得最好的,自然首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舒伯特将抒情诗凝成了一颗颗浸透温润感伤的美丽果实,他就是这些美丽果实最好的咀嚼者。他先在EMI唱片公司,从1951到1965年,耗时15年录成了9张一套的舒伯特歌曲精选;随后加入DG唱片公司,1966到1969年,又用4年录全了舒伯特几乎所有适合由男声演唱的歌曲,集为21张的一个里程碑。他演唱的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最精彩的当然在《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与《天鹅之歌》三部曲,这三部中,最精彩的又自然是《冬之旅》,它是菲舍尔-迪斯考的最好,他的一生似乎都与它联系在一起:还在柏林音乐学院当学生时,他在学校第一次登台就演唱的它;他1992年取消了原定在伦敦举行的最后一次演出,由此就告别了舞台。他先后一共录了9次《冬之旅》,难得的是,每录一次,都在尽力发觉更细微处还隐藏着的光彩,又仍然不满足这一次又一次的建树,仍认为自己没能接近舒伯特那个最伟大的核心。可以说,舒伯特这套为德国诗人缪勒(Wilhelm Müller,1794~1827)抒情诗谱写的伟大歌曲渗透进了他的血液,本身就成了他最突出的气质。

菲舍尔-迪斯考演唱的《冬之旅》究竟哪一个版本为最佳?一般人认为是DG唱片公司上世纪70年代初由奥地利钢琴家德穆斯伴奏的那一版,那是他声音的黄金年代。他所演唱的这套歌曲之美,在于风淡云轻中那种迷人的沉思着的哀伤气息。“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的美梦,在它的绿荫间。”(《菩提树》)“太多我的眼泪,流入冰封的雪地,我看见冰雪正狂饮下我沸腾的悲伤。”(《泪泉》)绿荫编织的梦随落叶轻易破灭,冰雪凝结的悲伤随消融轻易被玷污,人生的辛酸都变成那样缱绻之美,他的演唱就像是在淡抹的夕照中那种淡淡含情的叙述,忧伤隐含在充满磁性的声音里,使你一遍遍听不够,一次次在静穆中变得脆弱。这个套曲在《虚幻的太阳》后的最后一首《手摇风琴师》叙述一个街头艺人在寒风中沿街弹琴的情景——无人聆听,也无人停下脚步,只有野狗的吠叫在呼应着琴声。但老人只顾摇动风琴,与自己的诗琴相陪。菲舍尔-迪斯考以梦幻柔美之音,既唱出一种冻透骨髓的孤独无助,也唱出一种令人心碎的自我温暖。这已经远不是一首歌曲的包容了。

菲舍尔-迪斯考的声音之美,表面看来自他对乐句、音节关系中诗韵的解读,每一乐句,一经他的处理,都变成一种极为动情的倾诉。实际上,他是都以一种沉思在每首歌曲中寻找一个所能寄托自己情思的梦境,他的魅力是这种沉思的深入饱满与那个梦境清澈柔美的完美结合,他的情感是那样细腻,以致倾述里就饱含了太多真挚的情怀。他唱得最好的,除了舒伯特,我以为不是勃拉姆斯或舒曼,而是马勒。传说德国最著名的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曾说,他是听了菲舍尔-迪斯考的《旅伴之歌》,才领悟到马勒之伟大。我也是在听过了英国著名次女高音贝克、德国著名次女高音露德薇的迷人演唱后,再被他所震撼的,那首《清晨我走过田野》,他唱得焕然一新,完全是被清新之风浸透飒爽的感觉。《5首吕克特歌曲》中的《我消失在尘世》,他唱出了命若琴弦,宁静至极的孤凄自怜。

菲舍尔-迪斯考另一伟大成就体现在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的《莫里克歌曲》演唱中,沃尔夫所作的歌曲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另一巅峰,菲舍尔-迪斯考在演唱中展示了他声音的另一种魅力:频繁的音色转换,在音色变化中充分展示出其音域的幅度。他最好的《莫里克歌曲》版本,是与苏联钢琴家里赫特的默契合作,1973年录音。 冬之旅艺术音乐作曲家舒伯特菲舍尔迪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