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叙利亚危机的“代理战场”?

作者:忆暖

(文 / 邱杨)

黎巴嫩:叙利亚危机的“代理战场”?0( 5月20日,贝鲁特街头,在阿萨德支持者与反对者发生的冲突中被烧毁的汽车 )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5月20日深夜至次日凌晨爆发两股武装人员的武装冲突,致2人死亡,18人受伤,这是4年来发生在贝鲁特的最严重的冲突。交火双方分别是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数小时前,两名逊尼派教士的死亡触发了来势迅猛的冲突。据黎安全部门官员透露,两人驾车经过一处军事检查站,没有停车反而试图快速通过,因而遭致军队士兵射杀。这两名教士同为黎巴嫩前总理萨阿德·哈里里领导的“3·14”联盟成员,该联盟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推翻总统阿萨德统治。

亲叙派与反叙派交火导致的流血事件已经轮番在黎巴嫩街头上演。本月15日发生在黎北部城市的黎波里的冲突就造成至少8人死亡,20余人受伤。美联社发表评论称:“叙利亚燃烧,邻国黎巴嫩感到热度。”

叙利亚危机“点燃”黎巴嫩国内冲突的背后,是黎巴嫩与叙利亚之间密切的宗教政治联系。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副教授、理查德·G.卢格方济会全球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阿特拉斯(Pierre Atlas)告诉本刊记者:“叙利亚和黎巴嫩两国之间许多教派、部族、宗族之间形成的天然纽带甚至超越了政治意义上的国界。”黎巴嫩与叙利亚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曾是一个国家。1976年以来叙利亚军队一直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驻扎在黎,直至2005年4月迫于国际社会压力撤回其驻军。这段历史对黎巴嫩的教派及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叙利亚政权由什叶派穆斯林的一个小教派阿拉维派把控,却领导着占大多数人口的逊尼派穆斯林。黎巴嫩有着同样的教派分化。”阿特拉斯说,“尽管黎巴嫩的阿拉维派非常弱小,但什叶派总人口在黎巴嫩却非常庞大,什叶派在实力上的强大要归功于伊朗和阿萨德政权大力支持的什叶派真主党。”真主党于2008年5月击败逊尼派政党接管黎巴嫩首都,并于2011年1月逼迫逊尼派总理萨阿德·哈里里下台,扶持温和逊尼派米卡提当选总理组建新一届政府。真主党的强大逐渐打破了黎巴嫩各宗教派别在势力消长中微妙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这让同为大教派的逊尼派感到自身正在被边缘化。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中心主任保罗·萨利姆(Paul Salem)所说:“过去10天发生在的黎波里和黎巴嫩北部地区的逊尼派武装冲突,一定程度上是逊尼派对真主党和黎巴嫩政府行为不满的表达。”

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东地区研究协会创始董事阿卜杜拉·哈穆迪(Abdellah Hammoudi)教授告诉本刊记者:“同为少数派什叶派穆斯林掌控的国家,黎巴嫩与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联盟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大马士革-德黑兰-贝鲁特(真主党)构成的轴心由于有着共同的宗教认同感,三方在地区事务上相互倚重、相互配合、共同获利。哈穆迪说:“叙利亚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将深刻影响黎巴嫩内部势力的平衡,并进而影响黎巴嫩的未来,黎巴嫩的局势变化对叙利亚来说亦是如此。”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玛利亚·范特皮(Maria Fantappie)对本刊记者说:“叙利亚政权及其反对派都在各自寻求邻国黎巴嫩相关势力的支持,以期按照己方的意愿来掌控整个局势。随着局势的变化,叙利亚政府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获得黎巴嫩政府的公开支持。最近发生的反叙利亚教士被害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叙利亚政权对黎巴嫩当局关键机构如军队的渗透。”

据最新统计,叙利亚局势动荡以来,逃到黎巴嫩的难民人数已达1.6万人。黎外长曼苏尔日前表示,黎巴嫩将继续向叙利亚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坚决反对建立“安全走廊”,因为“安全走廊”将给黎巴嫩带来危险。然而,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IMF的最新数据称,黎巴嫩2011年GDP增速仅有1.5%,而2010年是7%。萨利姆不无担忧:“黎巴嫩势必卷入叙利亚这滩‘浑水’之中,但黎巴嫩已经无法承受再次成为各种势力为寻求阿拉伯世界话语领导权的代理战场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黎巴嫩战场叙利亚代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