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之“过云楼”

作者:李晶晶

(文 / 李晶晶)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0( 过云楼第三代主人顾麟士 )

一批藏书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重视一个家族百余年的沉浮,当这个家族逐渐呈现出清晰的面貌时,一个时代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着情、理、欲。

一切的开始,苏州阊门内铁瓶巷,名为“过云楼”的那座宅院。

“过云楼”的名气不如它的后园“怡园”有名。“怡园”是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小而精巧,巧而多变,长廊,碧池,亭榭,花木扶疏,雅致之极。造园的主人定是位悠闲自在、淡泊名利的雅士。“过云楼”与“怡园”本是内宅连着花园,是一座完整的庭院,如今一路之隔,把它们分成了两部分。“文革”后,这里曾经住着30多户人家,院落太大出入不便,便在院中开出一条路。把“怡园”用围墙隔起来,而“过云楼”则另开了门。

“过云楼”原是主人赏画藏书会友之所。不大,约百十平方米见方,楼梯呈回字形。楼内早已空空如也,物是人非,再也感受不到它的墨香书韵了。只有怡园的一个厅堂里,还留着主人的一副对联:“犹春于绿荏苒在衣,兴古为新杳霭流玉。”

“过云楼”的第一代主人为顾文彬(1811~1889),他是道光年间的进士,曾任刑部郎中等职。不过顾文彬不好仕途,受祖上影响好书画,精于鉴赏,富于收藏,晚年买下了古春申君庙址,明代尚书吴宽复园旧址等建筑,将其彻底改建为宅邸。整个建筑占地7000多平方米,而“过云楼”是整个建筑中的一座,主要供孩子们读书用。顾文彬曾作诗:“凭空结构此园林,世俗尘无一点侵。别为胸中丘壑趣,萧疏如画淡如琴。”此种心境,今人又有几人能及。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1( 宋刻本 《锦绣万花谷》前集40卷24册  后集40卷16册 )

“过云楼”的出名,起因不是因为它的藏书,而是其书画庋藏。顾文彬晚年挑选其收藏的书画250件编纂成《过云楼书画记》共计10卷4册,全书研究、赏析了这些法书名画。光绪八年镌刻成书。《过云楼书画记》前两册是《书类》(4卷),开篇第一件是隋代释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卷》,这是僧人法书的代表作之一;末是《东林五君子书札册》,这是顾文彬以藏画与徐颂阁交换而来。《画类》6卷,第一件为唐代吴道子的《水墨维摩像轴》,末是清代王翚的《临云林画轴》,书与画皆由隋唐始至明末清初,只此一二例,便可知收藏之水准。

顾文彬有三子,长子廷薰、次子廷熙均工书画,也继承顾氏收藏衣钵。对三子承(顾廷烈),顾文彬甚为厚爱,父子共同建造怡园,手定《过云楼书画记》。顾承早逝,文彬作诗40首哭之。家族共有的藏品,也会因传统的分家方式逐渐分散,“过云楼”藏品历经两次家族性分配,第一次是顾文彬3个儿子分居析产,书画分作3份,这次分家后,得藏品最丰的是三子廷烈(承)的这部分书画,后有其子顾麟士继承。顾麟士后又将家产分为4份,赠予4个儿子。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2( 怡园旧址 )

“过云楼”真正作为藏书楼是到了第三代顾麟士开始的。顾麟士号鹤逸,他出生在同治年间,到民国十九年(1930),成为苏州乃至全国有名的名士和画家,他没有走科举之路,以画山水出名。后来成为藏书家与同乡的章钰为友有关。章钰是一位硕学通儒,喜欢读书,也好藏书,其书斋名为“四当斋”。章钰藏书近50年,共收书3368部,7.2万多卷。其藏书以史部、集部为多,并以精刻批校本见长。其校书、手抄1.5万卷。

据说“过云楼”最重要的一批藏书得自贵州大藏书家莫友芝的旧藏。顾麟士从此对书的爱好与日俱增,到晚年便有《顾鹤逸藏书目》一册,又名《旧椞书目》,其中著录有宋元版50种,旧抄本165种,明版稀见本149种,清代精刻本175种。顾麟士作为第三代怡园主人,其收藏古今书画精品真迹至富甲于吴中,所藏包括宋元本《周礼》、《韩非子》、《广川书跋》、《风雅遗音》、《老泉集》。这些都是流传有序的,有名的宋版,而抄本部分则有黄丕烈的士礼居影宋抄本《骆宾王集》,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李群玉诗集》,稿本则有吴骞的《巾箱集》,这些藏书今天看来都是极难得的宝物,即使在当时,也是被人称羡的。当年日本大藏书家、文献家岛田翰曾到过“过云楼”,看过其珍藏后称之为“令人为之悚惧”。

光绪中叶,怡园名流云集,吴昌硕、金心兰、吴清卿、顾若波、王胜之等,每月开画社,怡园“遂为有清一代艺苑传人之殿”。顾麟士祖述家风,一生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椞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过云楼”藏书,类多精核,当时著名学者,版本目录学家缪荃孙、傅增湘、张元济、章钰等,在顾麟士的藏书活动中,都曾与之有往来。所著《过云楼续书画记》,其中书类2卷,画类4卷。

从顾文彬给其三子顾承的信中我们得知,早在150年前,“过云楼”初创之际,就已经有了古籍的收藏。而到了清末,“过云楼”在顾麟士的手上,不仅是重要的藏画楼,同时也成了集藏宋元旧刻、精写旧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谱800余种的大型藏书楼。而最为难得的是宋刻《锦绣万花谷》也在其收藏之列。此书自清朝以来就在藏书界极负盛名,顾麟士所藏曾属季振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明末清初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是著名的藏书家、版本学家和校勘家。《锦绣万花谷》是宋代编著的大型类书之一,共计120卷,分前集、后集、续集各40卷。自成书以来就享有盛名,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有“书成锦绣万花谷,画出天龙八部图”的诗句。《锦绣万花谷》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佚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

1930年,顾麟士去世,“过云楼”收藏到了第四代顾公雄的手里。他与妻子沈同樾遵循祖训,始终照顾着这批家藏。在《过云楼书画记》中顾文彬曾写道:“书画乃昔贤精神所寄。”凡有十四忌:一、霾天;二、污秽;三、灯下;四、酒边;五、映摹;六、强借;七、拙工印;八、凡手题;九、徇名遗实;十、重画轻书;十一、改装因失旧观;十二、耽异误诊赝品;十三、惯习钻营之市侩;十四、妄摘瑕病之恶宾。这十四忌悬于“过云楼”门楣上,顾家世代子孙更是默记于心。

1937年,战事打响,为了这批家藏的安全,1938年初,顾公雄和夫人沈同樾搬至上海居住,字画的一部分寄放在爱文义路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路。这是常熟“铁琴铜剑楼”的主人瞿启甲父子的沪上寓所。瞿家又帮着顾家在附近的“爱文里”找了房子,自此,瞿家楼下客厅一时也成了“书画活动中心”。其间不停地有日本人来骚扰,顾家就这样在上海度过了7年如履薄冰的生活。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顾家携书画返回苏州老家。解放后1951年,顾公雄临终时表示:“还是献出来吧,把我的书画献给国家。”沈同樾就将所藏书画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1月24日负责清点书画古物的经办人马泽溥、瞿凤起、丁淇等人前往苏州,至11月26日清点完毕。书籍及古物与普通书版共装了三个木板箱,精品书画共四大包,内计书画立轴屏联类64件,手卷类12件,册页类22件,又杂页未裱计25张,成扇11把,扇面5页,碑帖2种,古器物类3件,古纸一包计大小52张,书籍431册,《画赘》版一部。沈同樾所捐赠的宋元明清书画经文管会鉴定,除7件尚待商榷外,其余全部为真迹。

1959年,沈同樾再次捐献“过云楼”全部书画,计明清书画169件。两次捐赠,多为稀罕之作,其中有宋魏了翁《文向帖》,此帖原为太仓王相国收藏,顾家以40方汉印换来。还有元赵孟頫、崔复《吴兴清远图合卷》,元倪瓒《竹石乔柯图轴》,元张渥《九歌图卷》,元华祖立《玄门十子书画卷》,明熊廷弼行书《东园十咏诗卷》等等。然而事事多变故,沈同樾在“文革”中黯然离世,其子女或不在人世,或天各一方。

事实上,“过云楼”的藏书没有太大的分散,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的藏书体系非常完整,没有散过。70年代后,这批东西按照分产的原则分了,其中的3/4在南京图书馆。2005年嘉德拍卖拿到了“过云楼”剩余的1/4藏书进行拍卖,这批藏书共有179部近500册,除宋刻《锦绣万花谷》外,还有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是海内外孤本,历经明末毛氏汲古阁、清鲍氏知不足斋递藏。与傅增湘的《顾鹤逸藏书目》著录并定为“孤本”。此外,《谈苑六卷》系明季抄本,此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存两部明抄本,未见刻本,黄丕烈、顾锡麒朱笔批校更显名贵。元皇庆二年(1313)刻本《胡思绍校周易启蒙翼传三篇外传一篇》为顾之逵“小读书堆藏”旧物,初刻初印,全国公藏书目著录仅存一部。元至正元年(1341)日新堂刻本《易学启蒙朱子成书》为初刻初印,明毛氏汲古阁刻本《易解十卷》由黄丕烈通校批注。此外,明初黑口本《香溪范贤良文集》、清中期抄本《契丹国志》等,均为罕见之物。

当时消息一出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拍卖当日以2300万元的高价整体成交,对于这批古籍来说,是一幸事。今年初春,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宣布将整体拍卖“过云楼”的这批藏书,其拍卖底价高达1.8亿元,竞拍保证金5000万元。北京匡时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说:“这个估价我认为是合理的,表示我们对它的一个应有的尊重,我们希望维护这场拍卖的严肃性。我们知道,历代的藏书家最不愿看到的便是藏书散佚,这次的委托方也不希望藏书在自己手上散失。也许分散卖会创造出更大的收益,但是拍卖公司要有文化责任感,我们后人没有理由要将‘过云楼’藏书分散。”

“过云楼”当有过眼云烟,暂归与己之意。“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所著《过云楼书画记自叙》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余既韪其论以名藏秘之楼。则罗而储焉记而存焉,适然之遇己耳,殆无容心!”“过云楼”藏书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3云淡风轻之“过云楼”4明 香溪范贤良文集22卷

范浚撰、高栴编纂

明初黑口本1册

纸本19.5厘米×13厘米

首有绍兴三十年陈岩肖序,首叶书名后行题:“门人高栴编”。傅增湘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三下称:“明初黑口本,十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单栏,有绍兴三十年陈岩肖序,本书标题大字占双行,题门人高栴编。张金吾爱日精庐旧藏,即莫氏著录者,今在顾君麐士处,号为元本。”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5云淡风轻之“过云楼”6元 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8卷

宋杜大珪编纂

元刻本10册

纸本20.2厘米×13厘米

此书扉页有鲍正言题记称:嘉庆十年(1805)录于赵氏竹崦庵。此书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未见著录,当系海内外孤本。此本历经明末毛氏汲古阁、清鲍氏知不足斋递藏。鲍廷博双跋,鲍正言题记,徐渭仁跋。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7云淡风轻之“过云楼”8清 叶隆礼撰 契丹国志27卷

清中期抄本6册

纸本26.7厘米×17.2厘米

首有淳熙七年叶隆礼上表,黄丕烈旧藏,书内有校改甚精,并墨笔补脱漏,朱笔校字。

据考:荛圃存此书抄本有二,一为曹彬侯钞本,另一为旧钞本,上方有小字标明书中眼目。与此本同,故当为荛圃收藏第二部也。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9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10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11明 宋孙平仲撰 谈苑六卷

明抄本黄丕烈、顾锡麒校2册

纸本29厘米×17.5厘米

顾锡麒题识云:“此本向藏黄荛圃家,曾加校勘,惜未精审,黄氏书散后辗转入余家,即以艺海(珠尘)本对校补其脱略,犹未足为尽善尽美也。”查此本内有二朱笔校,似顾氏所云,知一为黄丕烈校(朱笔)、一为顾锡麟校(绛红),另一墨笔校者,亦黄氏笔也。

此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存两部明抄本,未见刻本。此明抄、黄校、顾锡祺校,更显名贵。

云淡风轻之“过云楼”12明 李鼎祚撰 易解十卷附录后语一卷

明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4册

纸本19.3厘米×13.7厘米

此书卷十后序有张绍仁题记云:借影宋本易传于荛翁所,荛翁以此校本属为重勘,拾遗补缺又得150余字,记于下方云。故以字迹审之,书口上及行间墨笔校注者,当为黄丕烈先生手迹,下方小字者为张绍仁手迹。黄丕烈通校通批注者,实为罕见之物。黄丕烈士礼居藏有毛氏汲古阁旧藏明抄本易传10卷本,张绍仁借此影宋本校此本。张绍仁题记。 黄丕烈云楼顾麟士锦绣万花谷云淡风轻过云楼书画记书画顾文彬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