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客嘉年华
作者:曹玲(文 / 曹玲)
( 4月28日,“2012年创客嘉年华”在北京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开幕,图为观众在参观“捷豹”雕塑 )
初兴的中国创客
5月初,北京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人头攒动,这里举办了一场名为“创客嘉年华”的展览,会聚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创客和他们的作品,比如3D打印机、绘图机器人、奔跑马里奥、能吃的钢琴、键盘打字机、机器人阿凡达等等。游客们可以在5分钟内学会电焊;可以绘制符合自己要求的人体工程学椅子,然后定制它;可以让勺子敲打杯子演奏《致爱丽丝》;还有调皮的小朋友一边敲击钢琴一边把它吃掉,直到彻底发不出声音来。
这场席卷全球的创客运动之风从美国西海岸刮到了中国。“创客事实上就是英文所说的hacker或者maker,在国外这两个词的意义差别不大,但是如果翻译成黑客,国内会有误解,认为是专门攻击计算机的人,所以我们去年开始把它叫成‘创客’,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即‘玩科技’。”肖文鹏告诉本刊,他是北京创客空间的创始人之一。“创客空间”是为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
创客运动在国外已经成长了一段时间。他们有专门的“自己动手做”杂志《Make》(中文名为《爱上制作》),于2005年创建于美国;2006年,第一届创客嘉年华在加利福尼亚举办,吸引了2万与会者,人数于第二年翻倍。据hackerspace.org网站的统计,全球目前共有501个创客空间。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有超过70个创客空间,在那里钻、粘、焊,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肖文鹏介绍说,国内有4个创客空间,分别是北京的创客空间、上海的新车间、深圳的柴火空间和杭州美院的一个学生社团洋葱胶囊。国内的创客和国外有些不同,有很多是设计师、音乐家、新媒体艺术家,并不全是技术高手。
成为一个创客往往是不经意的。北京创客空间的另一位创始人王盛林原本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今年才24岁。他在“大四”的时候迷恋上增强现实技术。“举个例子吧,一般情况下你要是网购一款眼镜怎么试戴呢?如果有了增强现实技术,你就可以拍一张自己的照片,然后虚拟试戴,随着你的头转动,眼镜也可以跟你来转动。”这项技术可以用在很多领域,比如军事、医疗、娱乐、电视转播等领域。去年,欧洲时装店Topshop在莫斯科推出一项名为增强现实的试衣技术,让普通人体验了一把新科技,你可以隔空换衣,看到自己穿着各种衣服后的3D效果,衣服还可以随着你动。
( 3D打印机的制作者、创客张铭 )
于是毕业后他走了一条和同学们不同的路,和肖文鹏一起创办了北京创客空间,给志同道合的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聚在一起、奇思妙想的机会。“什么人都可以当创客。如果你没有理工科背景,可以加入创客空间,先跟着学习基本技能。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可以和空间里有技术的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王盛林告诉本刊。
开源硬件开启的新时代
“创客运动是数字文化的产物,新出现的工具和电子元件让人们能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简单而且廉价地结合在一起。”来自美国的米奇·奥特曼(Mitch Altman)说。奥特曼56岁,是创客圈子里“教父”级的人物。在他的印象里,几年前好的制造网站屈指可数,《Make》杂志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很多人怀疑杂志能否找到足够的材料填满版面,而现在每个月能用的东西可以填满10本杂志。
这个好时代的到来归功于“开源硬件”,一种以Arduino为标志的技术。2005年,意大利一所科技设计院校的教师和他的学生,以及一名西班牙的微处理器设计工程师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电路板,取名为Arduino,意大利语意思是“强大的朋友”。很快,这块电路板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那些甚至不懂一点计算机编程的人,都用Arduino做出了“很炫”的东西:有人用它控制、处理传感器,有人用它控制灯闪烁,有人用它制作机器人……之后,这三个发明人将设计图传到网上去,然后花3000欧元加工出第一批电路板。很快,他们的设计作品在网上流传开来,于是他们决定开始Arduino的事业,但是有个原则——开源。
他们使用“署名-相同”方式共享,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复制、重设计甚至出售Arduino电路板。人们不用花钱购买版权,连申请许可权都不用,但是,如果你加工出售Arduino原板,版权还是归Arduino团队所有。如果你是基于Arduino设计上修改,你的设计必须也受到相同或者类似于“署名-相同”方式共享的约束,让你的设计作品和Arduino一样开源。Arduino设计者们唯一所有的就是“Arduino”这个商标。如果你的设计也想用这个名字,就得支付费用,这样做是为了保护“Arduino”这个商标不被低劣的作品损坏。
开源的Arduino激发了更多人的兴趣,从而得到更广泛使用。到2010年底,Arduino电路板已经卖出50万套,用它做成的产品不计其数,值得一提的是需要给花浇水时,会自动给你打电话的室内盆栽监控系统。
中国创客引以为自豪的3D打印机也基于开源硬件。创客嘉年华最显眼的地方摆着一排3D打印机,旁边摆放着打印出来的各种模型,人手、螺丝、动物,甚至还有一个扛着摄像机的人。“那是一个前来采访的电视台记者,先用3D扫描仪扫描下他的形象,再打印出来。”3D打印机的制作者张铭告诉本刊。
“这些机器获取一个物体的数字模型,将它打印出来而非制造出来。”打印机的喷头喷洒融化的塑料,一层层将其打印出来,“每打印完一层,喷头抬高0.36毫米打下一层”。这听起来有点像断层扫描的逆过程,断层扫描是把某个东西“切”成无数叠加的片,3D打印就是一片一片地打印,然后叠加到一起,成为一个立体物体。
张铭是个26岁的大男孩,有点腼腆,爱笑,有理工科背景,崇尚少说多做。大学毕业后曾在银行做了3年软件测试员,后来辞职专门做3D打印机项目,现在北京创客空间全职工作。最初,他在网络上看到了《Make》杂志介绍的makerbot品牌的3D打印机,便产生了兴趣,后来根据国外开源网站上的教程,开始了3D打印机的制作。“刚开始时都不知道怎么去找一块合适的木板,最后大部分材料都是网购的。”他在淘宝搜索开源电路板,刚好肖文鹏在出售自己做的Arduino电路板,于是他们就认识了。“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中国创客。”历时一年,他的第一代3D打印机终于制作完成,而第二代后来只用了两个月。
“3D打印机并不是新鲜玩意,这是一个开源理念,告诉你怎么做,你就可以模仿,也可以自己修改源代码,做完可以去卖。但是用了开源的东西后,包括你修改的一部分也必须要以开源的方式提供给别人。要是我开源,你闭死,就没法发展了。”他主要根据国内的零件规格对3D打印机做了少许修改,基本和原版没有太大变化。
正是有了开源,3D打印机从每台大约需要10万美元很快降低到一两千美元。MakerBot目前的售价为1749美元,还是让不少人望而却步。MakerBot的创始人希望在5年到10年内,让每个孩子人手一个Makerbot。“这个希望很有可能实现,开源让3D打印机的发展速度变得很快。”张铭说。他也从一开始仅仅觉得好玩,发展到现在等待机遇,开发出它的商业价值。
基于开源硬件的理念出现了一批企业家,国外的风险投资家热衷于这个领域。去年,纽约的商业设计公司Quirky收到1600万美元投资,伦敦生产3D打印机的MakerBot公司收到1000万美元,一家提供3D打印服务的公司Shapeways收到500万美元。这让王盛林和张铭都非常羡慕,他们的创客空间主要还是依靠他和肖文鹏初期的投入支撑。“真是非常希望我们的创客空间也能出现优秀的创意和想法,并且找到良好的商业模式。”王盛林说。
有人说,3D打印机爱好者将改变世界。对此,米奇告诉本刊记者:“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好笑,但是回头看一看技术的发展历程,3D打印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他说的没错,发明所带来的影响在当时难以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如此,1750年的蒸汽机如此,1950年的晶体管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依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漫长的时光里如何改变这个世界,也依然无法预测日渐高涨的创客运动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创客arduinomake开源中国3d打印机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