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扎商人阿拉什的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罗来安)
( 德黑兰大巴扎的波斯地毯批发商 )
三兄弟在德黑兰巴扎科威特市场做男装生意十几年了,在伊朗特别是巴扎,兄弟合伙做生意很常见。此前,阿拉什曾经与一个老乡和中国商人合作过,但最终都因不愉快散伙。阿拉什告诉我,做生意还是自家兄弟可靠。
过去一年生意太差了,往年诺鲁孜节前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销售旺季,销售利润占全年四成,今年不但没赚,还赔了几万美元,这在阿拉什兄弟经商以来还是首次。
弟弟曼苏尔和哈桑认为,现在美元太贵,中国商品已经不便宜了,而且钱庄换外汇越来越难,再去进货风险太大。特别是,今年是“支持国产年”,公司进口的男装已被政府列入禁止进口的纺织品行列,公司转型已是必然。他们建议公司撤出巴扎,商铺出售,筹集资金改行做房地产,
对于弟弟们的意见,阿拉什没有立即表态,这些年来做生意赚的钱,除了维持周转,主要在德黑兰和格什姆经济自由区购置了土地商铺,商铺除了自用还出租,每月租金收入近10万美元。这些年来房地产的稳步升值,已经令他们的资产跨入巴扎商人顶尖行列。三兄弟在德黑兰西北部富人区拥有独门独院住房,土地是自己的,目前只盖了一层自住,接着往上盖四五层对外出售,每层赚个几十万美元应该没问题。
转行盖房子其实就是把这些年来升值的房地产从纸上财富变为真金白银,简单好赚。但是否撤出巴扎,一向稳重的阿拉什认为还不宜仓促决定,看看形势再说。“不要着急,着急容易犯错!现在最好是休息,到郊外别墅度假去。这么多年辛苦,也该好好享受生活了!”阿拉什是老大,多年来弟弟们都跟着他发财,他的话一言九鼎。
阿拉什今年42岁,来自伊朗西北阿塞拜疆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阿塞拜疆族是伊朗第二大民族,占人口1/4。阿塞拜疆族出了很多政治人物,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就来自阿塞拜疆。他们还颇具经商天赋,据说德黑兰巴扎80%的商人都来自阿塞拜疆族。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更喜欢自称为土耳其人,而不是阿塞拜疆人。
阿拉什上面原来还有个大哥。1989年,他服完兵役后来德黑兰投奔长他5岁的大哥,兄弟俩没钱租店,靠手里拿着商品向路边行人兜售为生。几年后,弟弟曼苏尔和哈桑念完高中,也陆续来德黑兰。兄弟四人餐风沐雨,终于攒笔钱在德黑兰巴扎开了店。但就在生意刚有点转机时,大哥却病倒了,1997年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
按家乡风俗,阿拉什应该娶自己的嫂子,抚养刚出世的侄儿。遵从父母意见,阿拉什准备迎娶嫂子,但嫂子却不同意,不愿意继续留在他们这个穷家,坚决要求改嫁,为此不惜放弃丈夫的遗产和孩子的抚养权。
阿拉什同意了嫂子的要求,接过了带领弟弟们做生意和抚养侄儿的重任。27岁,一个已经不年轻的乡下人、未婚爸爸,没想到自己的发财机会很快就来了。
1998年,一位在巴库做生意的老乡把阿拉什带到中国,找到我给他们当翻译,要我帮他们寻找中国运动鞋生产中心。我把他们带到晋江,在这里,认识了鞋厂老板丁宏昌。丁老板急于打开伊朗市场,看到两个伊朗人来到晋江找货,以为遇上了大客户,在第一单生意做成后,就决定跟阿拉什长期合作。
第二单丁宏昌只收了阿拉什20%的货款,就给他发了价值50万美元的货。货发后迟迟收不到对方付款,只念过小学三年级的丁老板急了,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单枪匹马跑到伊朗要债。阿拉什告诉他货质量出了问题,客户要求退货,而他为了把货从格什姆岛走私到德黑兰,已经花了很大一笔钱。他要求减免货款和推迟付款,否则全部退货,并要求丁老板承担自己所有的损失。丁宏昌万般无奈,只好接受他的要求。
丁宏昌后来告诉我:“当年去他家要债,就感觉问题严重了,哪是什么大批发商?三兄弟挤在一间屋子里住,里面也没家具,晚上全睡地上。有个小店面,据说是租的,一辆二手车,老熄火。他后来发财,肯定就靠挪用了我当年的货款,他说的质量问题是故意找茬。”
丁宏昌的遭遇,不少跟伊朗商人打过交道的中国人都遇到过,不过,幸运的是丁宏昌后来还拿回了大部分货款,多数人的钱最后都打了水漂,他们碰到的不是骗子就是掮客,而阿拉什是真正的商人,一个狡黠的波斯商人。
跟老乡来过一次中国后,阿拉什就甩开他独自来中国进货,自己去北京的雅宝路市场砍价。他刚开始做运动鞋,总能找到符合伊朗消费者的最新款式,但后来做鞋子的人多了,他们为抢生意恶意竞争,结果把中国鞋的名声搞坏了。鞋生意不好做,阿拉什改行做男装。我带他到了石狮,这成为他生意的转折点。石狮服装城男装楼店主都喜欢这位每两三个月来一次的伊朗商人,店主许金锭说:“他要货量大,每次都是两三个大柜,给的全是现钱。”
阿拉什平常每天早上9点到巴扎店里,晚上19点回家。他负责去中国进货以及与大客户签合同,德黑兰和格什姆岛上的具体业务分别由弟弟哈桑和曼苏尔负责。每周五主麻日,阿拉什都要去郊区别墅度假。
阿拉什对我说:“生活不光是工作,还要享受。巴扎周五都关门的,你们中国人太能吃苦了,我去石狮伦峰路,那里店面24小时开着,白天卖货,晚上打包,店里小姑娘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巴扎附近都有清真寺,方便商人们做祷告。阿拉什和他的兄弟虽然都是穆斯林,但从来不进清真寺。前几年有次我去找他,正好赶上斋月,按风俗白天不能吃饭,餐馆也都关门,但阿拉什把我偷偷领到巴扎里面一个隐蔽的小餐馆,吃了顿煮鸡饭。来吃饭的人还不少,都是巴扎里的商人和搬运工。
每次来北京,商务劳累之余,阿拉什都要叫上我陪他去使馆区附近的酒吧喝酒,观看歌舞表演,寻找彻底的放松。回到伊朗,这些都没了,虽然私人派对里也有这些,但小心谨慎的阿拉什担心有人举报,一般不搞这种聚会
对于宗教的虔诚和禁忌,阿拉什没有兴趣,但对政治他还是非常关心的,每次大选他都积极参加。2009年总统选举,他正好在中国出差,为表示对改革派的支持,他特意去伊朗使馆投了穆萨维的票。但大选后出现的抗议和骚乱,阿拉什和他兄弟都没去参加。他说自己希望看到国家改变现状,但应该是改革而非革命。
阿拉什最欣赏的政治人物是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在阿拉什看来,拉夫桑贾尼出生在富商家庭,务实懂经济,伊朗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就是他当政的8年(1989~1997)。至于现总统内贾德,阿拉什说,这个人不太懂经济,也不怎么关心巴扎商人的利益。
巴扎大部分进口商业务都与中国有关,年初美元暴涨,商人们普遍损失惨重,很多人取消了此前向中国下的订单,为此引发了不少纠纷。阿拉什告诉我,3月份巴扎来了些中国人,听说是来讨债的,还有人跟这边商人打起来了。
弟弟哈桑说,这全是美国人的错!其实一般巴扎商人还是守信用的,没信用没法在市场上混。现在很多人实在是没办法,钱庄不给汇款了。他对转行搞房地产充满期待,认为这比做外贸好赚。他还支持政府禁止进口服装的决定,认为这样可以促进国产。
对于哈桑的话,阿拉什不以为然,他悄悄告诉我,哈桑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政府说什么他都信。现在他们进口的这些服装伊朗根本生产不出来,振兴国产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的。
虽然改行房地产看上去很美,但对华贸易干了十几年,轻车熟路也有感情,阿拉什并不希望丢掉老本行。“在中国我们认识很多朋友,这里也有长期客户,不能供货,客户就会流失,亏点钱以后还有机会赚回来,客户没了损失很难弥补。”阿拉什说。
(作者是国际广播电台驻伊朗记者) 故事巴扎伊朗革命阿拉伊朗经济商人什的伊朗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