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亚太安保战略的“红与黑”

作者:俞力莎

(文 / 俞力莎)

( 4月30日,美国首都华盛顿,来访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左)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右)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

4月30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会谈,双方确认了强化日美同盟关系的意向,并发表了题为《面向未来的共同蓝图》的联合声明。声明以推进建立海上安全保障及经济领域新秩序、强化自卫队与美军的监视活动等内容为中心,期望以此来落实“日美同盟是维系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保障和稳定的基础”。

时隔6年之后,美日再次就同盟关系发表联合声明,尽管没有就一些外界关注的议题,如普天间基地搬迁方案是否调整,日本是否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等,取得实质性进展,却显示了两国关系开始回归正常轨道,走出2009年鸠山由纪夫抛出“东亚共同体”理论后的低迷状态。

事实上,“在野田首相出访华盛顿之前,日美两国政府已经发表了《安全咨询委员会联合声明》。该文件将美日同盟置于正途,允许东京和华盛顿的联盟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一整套更广泛的战略问题之上。这是一个积极的发展,两国政府都需要更为务实地对待未来的挑战”。美国华盛顿史汀生中心研究员辰己由纪(Yuki Tatsumi)如是说。尽管普天间基地搬迁方案没有得到最终落实,但两国已就驻日美军搬迁达成协议,9000名美军从冲绳迁至关岛、澳大利亚和夏威夷;两国还同意在关岛以及北马里亚纳群岛建立日本自卫队和美军共同训练基地。这些共识已预示着随后野田访美的成功。

美日就驻日美军搬迁达成共识并不是一桩易事。“美日两国在太平洋新的部署方案比过去更为灵活,更注重可操作性,它维持了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的地位,而不是将战斗、指挥和后勤部门分开。是在2006年的《关岛协议》之上的一个改善。”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问题专家布鲁斯·克林纳(Bruce Klingner)指出,“当然,为了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联盟的军事实力。将舰队撤到距离潜在冲突和人道主义灾难区更远的地方,会使得它们在面对太平洋战区的远距离作战问题时更显脆弱。海军陆战队已经面临着空运能力和流动设施的短缺,他们确认了需要30艘船,海军过去提供了33艘,现在这一数字更降至30以下。”克林纳认为:“尽管东京确实已经增加了其在冲绳的花费,但最终却是美国不得不再三地降低其旨在保护日本及维持亚洲和平稳定的军事能力。”

尽管克林纳认为美国在政治上做出了妥协,但事关奥巴马政府高调抛出的“重返亚洲”战略,毕竟日本是落实美国太平洋安保战略最为可靠的伙伴。日本报纸《朝日新闻》国防安全问题评论员加藤阳一(Yoichi Kato)表示:“日本政府十分欢迎美国的国防新战略。《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战略评估报告在今年1月5日一经发布,便迅速被日本纳入了政策讨论的重点议题。防务大臣在1月31日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他理解这一战略报告预示着美国对亚太地区的重视,并将在该地区加强军事存在。”只不过,当时美日两国仍纠结于普天间问题,而无法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现在,两国终于可以打破僵局,恢复联盟讨论。这是6年来的第一次,两个盟友可以就各种问题的合作进行深入探讨。他们应当给予一大堆的区域安全问题以优先考虑权。军事层面的讨论已经展开,但是政策层面的补充性讨论迟迟未付诸实施。”

美日两国在安全战略上确实还存在各自不同的考量。比如:“美国国防新战略中的一个支柱,即维持美国在面对迅速增长的中国A2/AD(美国用来称呼中国反介入和区域封锁武器的专用名词)威胁时的力量投放能力的可信度,这一点在日本很少谈及。日本最高级别的国防战略2011年发表的《防卫计划大纲》既没有提及A2/AD武器问题,也没有做出2011~2015年的中期防务计划,更不用说美国空军和海军发展为应对A2/AD挑战而发展出来的‘海空一体战’概念。《防卫计划大纲》将日本主要的安全挑战描绘为‘灰色地带纠纷’,即关于领土和经济利益对立,但并不具有天然升级为战争的性质。换言之,日本并不认为中国的A2/AD能力是日本的主要安全挑战。” 安保同盟美军红与黑美日同盟亚太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