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入一流大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涂建敏)

作为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家长,近日笔者参加了一场本市某民办中学的招生见面会。在长达两个小时对校长的提问当中,家长与孩子们被分成了两个立场鲜明的阵营,与家长们一致关注考试与分数相比,孩子们则更多地显示出了对作业量的担心,以及学校课外社团设置情况,是否有春游、秋游等。更有孩子大胆发问,学校是否像传闻的那样,是一个魔鬼训练营,作业做到深夜才能结束?这是两代人一个有趣的分歧。

有报道说,一些城里的重点中学(超级中学)几乎瓜分了诸多名校绝大多数生源,而农村孩子越来越无缘其中。缘何如此?以我参加那场见面会的民办学校为例,在近1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民办学校每年入读前三所重点高中的比例为15~20人,入读前八所重点高中的为前35名,入读省一级重点的为前45名。一个班50人,这就意味着,余下只有5名进入到重点高中以外的其他学校。而如果再以此类推高中入读一流大学的人数,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时下的择校热、名校热乃至民校热,实际上是一场“拼爹”的应试游戏。相比于城里学生而言,大多数农村学生很难参与这一场游戏。即便对于城市家长而言,亦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来自南京的一篇报道称,每到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一些培训机构再度进入“兴奋”状态,补课形式花样翻新,补课价格加速上扬: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还有一个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一些公办老师参与兼职补习,获取利益,大家“你情我愿”,无人举报。

以此来反观这样的教育理念下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这才是最令人深省的。有孩子表示:我们感觉不到老师的伟大,他们为了升学率,不断逼我们,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说是为了我们好,其实有时我们生病了他们都不知道,就知道我们没交作业,对我们的关注只是为了升学率,这不是关心。这些话真让我们这些成人们感到羞愧。在未能找到比考试更加公平的评价体系之前,面对寒门学子难入一流大学校门的教育困境,加大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与投入,或许才是当务之急。 升学考试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