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和平分家”后的战争逻辑

作者:俞力莎

(文 / 俞力莎)

南苏丹:“和平分家”后的战争逻辑0( 4月20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在喀土穆宣布,苏丹军队当天以武力收复了哈季利季油田 )

4月20日,南苏丹总统基尔发表声明称,“南苏丹已下令军队从哈季利季油田撤离”,“有序撤军”立即开始,预计3天内完成。他表示,撤军的目的是“创造与苏丹恢复对话的氛围”,要求苏丹立即停止对南苏丹的轰炸和地面攻击。与此同时,他认为,哈季利季油田“是南苏丹的一部分,撤军并不表明南苏丹改变这一立场”。

2011年7月,南苏丹独立时,位于两国边界北侧的哈季利季油田根据海牙国际法院2009年的裁决归属苏丹。然而,从今年1月底两国石油利益分配谈判破裂,3月26日南苏丹总统突然宣布哈季利季地区属于南苏丹,4月10日南苏丹出兵占领哈季利季,8天后苏丹总统巴希尔即对南苏丹宣战,誓言推翻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政权。

“这已经是一场战争。”英国达勒姆大学历史系教授贾斯汀·威利斯(Justin Willis)向本刊记者指出,“理性评估让双方意识到冲突将两败俱伤,才使得此冲突的规模可以逐步缩小,就像现在这样。但问题是谁也不信任另一方,没有人愿意妥协。部分原因是两国政权内部都存在派系斗争,在两国对峙中丢了面子将制造本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谁也不肯打退堂鼓。他们很有可能再挑起斗争。”

确实,南苏丹的撤军并没有改变双方的对立态势,冲突仍一触即发,这从双方针锋相对的言辞中便可略见一斑。4月21日,苏丹副总统塔哈表示,苏丹政府不会同意把哈季利季油田的归属问题提交位于海牙的国际法院进行仲裁,也拒绝南苏丹提出的在两国边界沿线部署国际部队的主张。他还强调,在南苏丹现政府继续执政的情况下,苏丹和南苏丹之间不可能实现和平。与此同时,南苏丹军方发言人菲利普·阿盖也谴责苏丹政府,称后者在南苏丹军队撤退过程中持续空袭该区域。

不过,“外交辞令中的愤怒情绪,向彼此境内反政府武提供的支持,指挥和控制水平的差劲,战争边缘政策的处理手法……这些都限制着现阶段的冲突爆发为一场全面对抗”。来自华盛顿“为苏丹发言”支持团体的分析家吉米·穆勒(Jimmy Mulla)告诉本刊记者。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把此次冲突、危机的责任归咎于南苏丹,称南苏丹占领哈季利季油田“侵犯苏丹领土,是毫无疑问的非法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苏丹的“无辜”。穆勒说:“数十年来,苏丹的问题接踵而至,从南北战争、达尔富尔危机到最近阿卜耶伊、科尔多凡和蓝色尼罗河州的冲突。这不是一种巧合。苏丹现政府以及之前几个政权所采用的治理模式是持续制造不稳定因素的主要原因。这种模式将全国的财富、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首都喀土穆及周边地区,伤害了其他人口稠密地区的利益,还使得腐败现象泛滥。政府试图将一种阿拉伯伊斯兰身份加诸整个国家,激发了周边地区的叛乱,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更为公平的分配资源的方式,并抵制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身份或宗教信仰。”其实,从这个角度,苏丹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苏丹边界是由19世纪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实行殖民统治时期人为所划定,边境地区不同的部族与周围的邻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实的利益和困境。南苏丹财政预算的98%有赖于石油收入,百废待兴的局面让南苏丹人对于独立后生活水平的提高抱有很高的期望。而苏丹财政预算的45%也来自石油产业,多年的战争和美国的贸易禁运,重创了苏丹经济,外汇缺乏、通胀率攀升、社会不满情绪滋生,外债缠身。在这样的背景下,哈季利季油田作为苏丹最大的油田,自然成为两国必争之地。

同位于“非洲之角”地区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冲突正是前车之鉴。1993年,厄立特里亚举行公民投票,以99.8%的赞成率通过了脱埃独立的决议。然而遗留下来的巴德梅地区主权争议问题最终在1998年将两国拖入战火。十几年后,两国关系仍然十分紧张。就在上个月,还发生了埃军越境争端。以此看来,南北苏丹的前景真的令人堪忧。 苏丹分家时政外交和平逻辑军事历史战争中东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