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与朝鲜的“弹头”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4月19日,印度“烈火V”导弹试射现场 )
2012年4月中旬后的一周内,对于中国军事迷而言,无疑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因为在这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中国周边的两个国家分别高调亮相、试射了射程达5000公里的弹道导弹。虽然4月19日美国政府发言人对这两枚导弹有着“区别对待”的评说,但是对于中国军事迷来说,他们更关心的却是中国周边的印度和朝鲜这两枚导弹“弹头”中的技术含量。
在印度成功试射了“烈火V”后,一些印度媒体与西方媒体都在炒作“烈火V”可以打到中国的北京、上海,但印度的导弹科学家却反复在媒体上强调印度的自主研发能力。例如国防部长科学顾问萨拉斯瓦特(V.K.Saraswat)在试射成功后马上就向《印度教徒报》表示:“自印度1988年试射了‘烈火Ⅰ’弹道导弹后,国际社会就根据《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对印度进行了数百项技术封锁,我只列举几项这次试射成功意味着的技术突破……”在萨拉斯瓦特列举的几项技术中,有一项是几位印度科学家都强调过的用于弹头隔热的碳纤维技术。这项技术在MTCR中的第二项类禁止输出技术中的第六项,学术上称为“结果复合材料生产、热解沉积与致密化以及结构材料”,其中还列举了若干项。如果用简化的方式说明其对于弹道导弹的作用,就是这种材料既决定了导弹的射程,也决定了弹头突防能力。
若进一步再解释,就是弹道导弹在超过300公里射程以上后(也是MTCR的规定禁止出口技术的上限),弹头的重量与整个导弹的重量比值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即在导弹重量不变的情况下(火箭推力),弹头质量越轻才能打得越远。这就要求弹头的壳体必须采用既能承受再入大气层时的气动加热高温又能承受大的气动外压且质量又轻的材料。美、苏在“冷战”时期通过反复试验,基本都采用了被称为“技术编织物”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塑型而成。即铺一层高密度碳纤维编织物,再铺一层加上阻燃剂的树脂,这样一层层地成型做成弹头壳体。在这其中还有一个悖论,即呈锥形的弹头壳体端头越尖锐,弹头下落速度就越快,突防能力就越好,但同时却要求弹头壳体的端头部分要承受更高的气动加热。按印度科学家称,“烈火V”弹头的端头要承受5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因射程远的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关机速度要比射程近的导弹高一些,所以射程达3000公里的“烈火Ⅲ”弹头在再入大气层时,只需承受3000多摄氏度的高温)。按MTCR的要求,能做出这种弹头壳体的包括绕线机、缠带机、多维编织机等一大串设备、工艺及技术都不能出口到印度,因此,可以发现印度早期“烈火”系列的弹头形状,不是端头呈圆弧状就是两侧加上了空气动力翼。换句话说,是以牺牲突防能力来弥补耐热材料的短缺。现在印度声称自己突破了这项技术瓶颈,而且从“烈火V”弹头形状上看,也足够尖锐具备了很好的突防能力。如果印度再进行一些试验取得一些数据,并通过努力减轻整个导弹壳体的重量和固体速燃燃料的研发(均属MTCR技术限制范围),那么印度加入拥有射程达到8000~1万公里弹道导弹的“洲际导弹俱乐部”是迟早的事情。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朝鲜在4月15日阅兵式上亮相的、被西方命名为“KN-08”貌似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助推的中远程弹道导弹。西方和韩国导弹专家从外观分析认为,其直径弹长与印度的“烈火V”相差无几,很可能重量还要比印度的导弹轻10吨。同时,该型似乎提前将印度“烈火V”要实现列装的目标实现了——自行公路机动型。但根据经常在媒体上分析伊朗和朝鲜中远程导弹的德国专家罗伯特·施姆克(Robert H.Schmucker)和马库斯·席勒(Markus Schiller)在4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朝鲜的新型导弹仅仅是一个模型。尤其是弹头,真正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的弹头不会是阅兵时展示出来的那个样子。那么朝鲜未来会不会像印度一样,通过自行研发突破受MTCR限制的相关技术瓶颈呢?两位德国专家认为,朝鲜如果没有通过进一步的核试验将核弹头小型化,已经没有必要再开发更远程的弹道导弹了。换句话说,他们认为朝鲜这次展示的所谓“KN-08”导弹只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既然如此,坦然承认卫星发射失败并在阅兵式上谈笑风生的朝鲜新领导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用军事迷们的解释说,全世界现在只能等着“80后”脱下另一只靴子。 朝鲜弹头导弹武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