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式授之以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薛德云)

两年前,我和老公将9岁的儿子送到德国,在柏林一所小学读书。我很快发现与国内小学不同,孩子的书包变轻了,放学时间提前了,有大量的玩耍时间。最让我惊奇的是,那里居然没有教科书。儿子每天高高兴兴,而我却很忧虑,担心他学不到什么知识。

一个学期过去了,问儿子德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德语:“自由!”又一个学期过去了。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我发现他的书包突然鼓起来了,一打开,里面居然有很多书。我惊奇地问:“这是干什么呀?”他说,老师今天布置了一道作业,要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文章,包括地理、文化、物产等等。我一听吓了一跳,这是小孩能完成的吗?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有点发愣:一是因为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了好几个章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文章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打印出来的是10页,他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列着一本本参考书。他扬扬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一年后,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战”的问题。“你认为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任?”“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会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原子弹一个办法来结束战争?”——如果是两年前,我肯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能平心静气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找。看着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数据,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要记住。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呢?

在德国两年多了,儿子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数据了。德国的小学不会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赞扬孩子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孩子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儿子在德国小学受教育的经历也许称得上是德国式的“授之以渔”,令人感慨。 德国式授之以渔

上一篇: 清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