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厄边境争端:难以平静的“非洲之角”

作者:俞力莎

(文 / 俞力莎)

埃厄边境争端:难以平静的“非洲之角”0( 2011年8月,栖身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难民营的厄立特里亚年轻人 )

3月15、17日,埃塞俄比亚政府两次发表声明,承认派遣军队进入邻国厄立特里亚境内打击反叛组织。但厄总统伊萨亚斯3月26日指出,埃军越境发动军事袭击“已有数次”,并且是“由美国策划,目的是转移视线,干扰边境委员会决议的执行”。

今年1月在埃塞俄比亚东北边境的阿法尔地区,一个欧洲旅行团曾遭到埃反叛组织的袭击,导致5人遇难,两人被劫为人质。埃方称,“厄立特里亚政府庇护、支持、训练和部署这些颠覆性组织,不定期地对埃境内的平民和基础设施发动袭击”。埃军第一次从厄东南面入境约16公里,向反叛组织的三处据点发起攻击;第二次则推进到巴德梅地区北面。

根据路透社驻埃塞俄比亚记者亚伦·马舒(Aaron Maasho)向本刊提供的情况:“厄政府对埃反叛组织如‘欧加登民族解放阵线’和‘奥罗莫解放阵线’的援助是有案可查的,联合国的一个观察团曾提到过这一情况。但是,埃政府最近才决定要强调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阿法尔革命民主统一战线’的情况是特殊的,他们起先要求在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吉布提的三角地带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随后分裂成了几个拥有不同主张的派别。众所周知,他们活跃在这三国管理松懈、界定模糊的边境地区,但在过去的三四年间,他们制造的事端屈指可数。埃塞俄比亚却一直指责厄方帮助他们在其领土上筹划了众多跨境袭击事件,且该组织还使用了‘恐怖主义手段’,虽然‘阿法尔革命民主统一战线’并未与伊斯兰组织建立任何联系。”

历史上厄立特里亚属于埃塞俄比亚,曾被意大利占领,“二战”后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但又被后者兼并。1993年,在联合国斡旋下,厄立特里亚举行公民投票,以99.8%的赞成率通过了脱埃独立决议。然而关于巴德梅地区的主权争议问题被遗留下来,最终于1998年将两国拖入战火。马舒告诉本刊记者:“经历了两年的战争后,两国于2000年在阿尔及利亚首都签署了和平协议,当时双方都同意遵守关于边界划分问题的裁决方案。但当最终方案显示巴德梅地区被划归厄方后,埃方先是退出和平协议,后又转变态度,表示‘原则上’接受裁决方案。自此后,它便呼吁谈判,认为将边境上的村庄一分为二不具有可实施性,而厄方则主张立即执行决议。”

不过,情况似乎比这还要复杂。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东北部,与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和南、北苏丹等国同属于“非洲之角”地区。这里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地区之一,埃厄问题则是影响该地区政治局势的主线之一。

美国西蒙斯学院的丹·康奈尔(Dan Connell)教授告诉本刊,为争取独立,1974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被驱逐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简称EPLF)从众多反政府武装中挑选“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简称TPLF)、“奥罗莫解放阵线”和“西索马里解放阵线”作为政治投资对象。1991年TPLF夺取政权后,便同意让厄立特里亚人投票决定自己的归属。“这一战略观也影响了EPLF的继任者,即厄执政党‘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厄政府在苏丹采取相似的策略,受其支持的武装力量包括现在南苏丹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前身。不过它最重要、最有效的策略是对索马里几个武装组织的支持,这些武装力量对埃方支持的索马里过渡政府发出了挑战。”

“而如今,埃塞俄比亚的主要兴趣是削弱厄立特里亚,限制厄立特里亚动摇埃政局的能力和地区影响力。在这一点上,两国政府陷入了恶性循环,争相支持对方的反对派去挑战相互的地位。”康奈尔评论道。

至于美国的卷入,马舒说:“伊萨亚斯总统相信,在埃厄边境僵局中,华盛顿支持埃塞俄比亚的立场,并密谋对他的政权实施制裁。确实,因为被宣称与索马里叛军有联系,厄已遭受了两轮制裁。” 非洲之角埃厄争端平静边境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