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片在美国:中餐如何外卖

作者:石鸣

(文 / 石鸣)

武侠片在美国:中餐如何外卖0( 2010年5月26日,成龙在美国芝加哥参加电影《功夫梦》首映 )

对于西方人而言,华语武侠片距离现在最近、最有效的参考坐标无疑是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年,这部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映,头几个打斗场面一出来,在场的西方人都被震撼了,到武打戏的高潮,观众不约而同鼓起掌来。他们已经有25年没有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了,上一次看到是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隔了整整一代人。《卧虎藏龙》在全球累计票房2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的票房超过1亿美元,如果说《侠女》当年在戛纳电影节上的获奖给西方人首次引入了中国特色的“武侠片”的概念,那么,《卧虎藏龙》则向好莱坞首次显示了这一类型在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上可能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

在此之前,“武侠”这个名词对于西方电影观众来说含义并不确切,他们更熟悉的是李小龙的“武打”。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是李小龙的“疯狂年代”。1973年,李小龙猝死于片场,但他的功夫片进入了美国,“前所未有地抓住了票房,并最终成为美国电影中一个崭新的类型”。美国文化学者戴维·德瑟(David Desser)说,他将那个年代的北美李小龙热定义为“美国文化史上一个扑朔迷离的阶段”。其实在李小龙之前,已经有华语功夫片在北美市场上发行。“第一部广泛发行的是罗烈的《天下第一拳》,美国几千家影院上映。”好莱坞华人制片人张家振告诉本刊记者,“同时期还有一个出生于台湾的香港‘打女’,叫茅瑛,拍了一系列功夫片,部分在美国也有发行。”然而红起来的只有李小龙一个人。“时至今日,如果你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个美国人,让他说一个华人影星的名字,最有可能的还是李小龙。”浸淫亚洲电影圈多年的美国电影制片人贝·洛根(Bey Logan)告诉本刊记者,“接下来则是成龙和李连杰。”

这三个名字奠定了40年来好莱坞对华语电影的兴趣格局。事实上,70年代之后,美国人就一直在寻找李小龙的继承人来填补其去世留下的利润增长点的空缺,香港的动作导演和动作明星顺理成章进入了他们的视线范围。

首先被选中的是成龙。1980年,他到了好莱坞,接受美国导演的指导,模仿李小龙的“悲剧功夫片”的模式,拍了一部《杀手壕》,结果在北美和香港市场上都遭遇了商业惨败。美国电影公司开始直接挑选一些香港拍摄的动作片,翻译成英语,在美国市场上推销。1992年,张家振到美国好莱坞发展时,香港电影在美国的名声“已经变得很坏,那些功夫片拍得很烂,在美国地方有线电视台上都是夜里零点以后播,译制效果也糟糕,一个人配音全片”。

而当“功夫片”变成华语电影在美国市场上的代名词后,香港导演和演员们初来乍到好莱坞,便被迫做出适应和改变。1993年,吴宇森应比利时功夫明星尚格云顿的邀请,到美国拍了自己第一部好莱坞影片《终极标靶》,试图在这部影片中体现自己此前已经初具的枪战英雄片风格,然而在试映时,却被观众抱怨功夫戏不够多,又专门花了两天补拍打斗戏。1998年,李连杰到美国拍的第一部片子《致命武器4》中,角色的任务就是打斗,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英文台词。而无论是李连杰还是成龙,他们在好莱坞票房成功的第一部电影都是与黑人演对手戏。“好莱坞的制作人都知道,在美国,成龙和李连杰的巨大市场的主力是黑人,我们把它叫做‘都市市场’,基本意思就是黑人观众。”贝·洛根说。

同是1998年,周润发到好莱坞拍了第一部电影《替身杀手》,定位是惊悚动作片,紧接着第二部《魔鬼英豪》中,他的戏份依旧以火爆动作和激烈枪战为主。“其实周润发在香港根本不是个武打明星,演了很多的文艺片,只有吴宇森拍他的几部片子有枪战,但是只有这几部片子在美国上映,所以美国人当他是一个动作明星。”张家振告诉本刊。细数下来,周润发在好莱坞拍的电影除了一部《安娜与国王》之外,都是动作片。当时张家振是周润发在好莱坞的经纪人,拍《安娜与国王》的初衷是打破好莱坞对周润发的形象的类型化倾向。“剧本是特别为周润发写的”,结果这部片子的票房并不理想。

“90年代,好莱坞很有钱,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张家振说,“因此很多香港导演被请去好莱坞拍片。”特纳、新线、哥伦比亚、三星、20世纪福克斯等美国电影公司都在拍摄香港影星主演或者香港导演执导的美国片。“一开始,片子的类型非常多元,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都有,连香港的动作片导演都尝试在好莱坞拍喜剧,但是最后存留下来的,还是以吴宇森式的动作片为主。”

另一方面,美国人也开始系统吸收“中国功夫”在技术层面的知识,正是武打动作本身,构成了“武侠片”对美国人最大的吸引力。“其实吴宇森在海外最受欢迎的是《辣手神探》和《喋血双雄》,而不是中国人偏爱的《英雄本色》。”张家振告诉本刊记者,“1989、1990年前后,马丁·斯科塞斯还给吴宇森写过信,说《喋血双雄》拍得有多好。”2006年,斯科塞斯自己拍了《无间行者》,是《无间道》系列的好莱坞翻版。

“昆汀·塔伦蒂诺的第一部电影《落水狗》,其实是周润发以前的一部戏,《龙虎风云》的翻版。”张家振笑道。他说,昆汀·塔伦蒂诺出道前,在曼哈顿的音像店打工,“每天看很多很多片,其中很多是香港片,他后来拍《杀死比尔》,是向袁和平致敬”。

1999年,袁和平到好莱坞担任《黑客帝国》的武术指导,正是缘于导演华卓斯基兄弟对“中国功夫”动作的兴趣。张家振说他认识《黑客帝国》的制片人和导演,“他们看了很多香港动作片,能够分得出袁和平和程小东的动作有什么不同。他们指名一定要袁和平,我就把袁的电话给了那个制片人”。《黑客帝国》上映后北美票房超过1亿美元,主演基努·里维斯在媒体采访中给这部电影起了一个副标题——“中国功夫对抗机器人”。美国评论家则纷纷指出,正是香港经典武打片的程式赋予了《黑客帝国》视觉上极大的吸引力。“从20世纪60年代的剑术片、70年代的功夫片,到八九十年代的警匪片和复兴的武侠片,这种来自香港的电影制片传统把优雅的身体置于场面调度的中心。”戴维·波德维尔在《动作美学:功夫、枪战和电影表现力》一文中写道。

“武打片的一个核心魅力是人体动作极限的发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对本刊记者说,“或许好莱坞可以通过3D、电脑特效创造视觉的奇观,我们中国人大概就是通过人体本身不可思议的动作来创造视觉奇观吧。”

然而,技术层面的武打动作也是最容易被模仿的,并且这种复制和借鉴的速度相当快。“不过5年到10年。”张家振说,“比如吴宇森的开枪造型,现在好莱坞几乎每部动作片里都有。美国人在我们身上学了很多东西,偷了我们动作的好看元素放在他们的片子里面,比较普遍化了,所以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戏,很难感到新鲜。”

《卧虎藏龙》则给美国人带来了一种难得的新鲜感,“很酷”是美国观众对这部片子的评价。这部片子一开始在美国做宣传的时候,还是以“武打”作为卖点。“吸引观众注意的主要是三个人。”张家振说,“袁和平,刚做了一个《黑客帝国》;杨紫琼,刚拍了一部007,是007女郎;还有周润发,那个时候也已经拍了好几部西片了。”然而,影片上映后,却吸引了男女老少、各阶层的美国人观看。“武打片自李小龙时期以来在北美形成了固定的‘粉丝’群,而《卧虎藏龙》以武打片的名义,接触到了这些小众群体以外的主流观众。”贝·洛根说。

他把《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称作华语武侠片在美国的“三巨片”,然而,《英雄》的北美票房只有5000万美元,是《卧虎藏龙》的一半,《十面埋伏》则是《英雄》的一半,只有2000多万美元。《卧虎藏龙》树立起来的“武侠片”类型的新鲜感在北美市场上被之后的“中国制造”迅速耗尽。

“后来还有两个片子卖得不错,一个是1993年甄子丹的老片子《铁猴子》,2001年拿出来在北美市场上演。其实甄子丹并不是主演,海报宣传上没有演员的名字,但是武打戏打得很好,导演是袁和平,票房卖了1000多万美元。另外一部是2005年周星驰的《功夫》,美国人也不知道周星驰是谁,但是那个故事的确拍得很好,卖了2000多万美元。”张家振说。他谈到的都是在全美主流院线公映的华语影片,“《功夫》之后就再没有了”。

“我们都期待着能有下一部可与《卧虎藏龙》相媲美的华语大片掀起美国观众的观影热潮。”贝·洛根说。“武打片”和“武侠片”两个类型在美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变成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有时候,影院里突然出现一部华语武侠大片,吸引所有观众去看,其余时间里,这个市场很常规。”他告诉本刊,“《叶问》、《叶问2》,在北美的DVD市场上卖得很好。2006到2007年,我们引进了《七剑》、《夜宴》,也卖得令人难以置信地好。看到《七剑》、《夜宴》DVD封面的人觉得,这看起来很像《卧虎藏龙》、《英雄》,所以我要买。这显示了在北美仍然存在华语武侠片的受众,只是市场还不够大,不足以进影院。”

与此同时,张家振的感受是,在美国电影院里,外语电影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小。“美国的观众变得越来越保守了。”张家振说,“他们不喜欢看配音的电影,也不喜欢看有字幕的电影。以前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看外语片是一个很高级的事情。60年代,日语片在海外也是很受欢迎的。但是现在,美国都没有人看日语片了,甚至欧陆片他们也不愿意推广和发行,以前都是有的。”

去年,华狮电影发行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旨在海外发行华语电影的公司,其总裁蒋燕鸣和张家振曾聊起北美的华语电影市场,张家振估计,一部普通华语影片在北美的销售总额不太可能超过50万美元。一年下来,华狮在北美推出的十几部影片中,票房最好的并不是武侠片《大武生》,而是一部喜剧片《非诚勿扰2》,票房几十万美元。“我们目前在北美的主要目标观众是300万华人。”蒋燕鸣告诉本刊记者。

(感谢实习生林磊协助整理录音) 中餐如何美国武侠片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