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咽喉”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 2011年12月27日,伊朗海军在波斯湾举行代号为“守卫90”的军事演习 )

继伊朗在圣诞节开始了跨年度的海军演习后,先是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3天后,西方媒体开始大幅度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将其与2012年经济紧密相关的油价挂钩,同时此前的伊朗媒体一样,把此事多少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一切都与伊朗有些高官声称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有关。此事引起了国内军事迷的高度关注。那么对于2012年的中国而言,霍尔木兹海峡中间那条6.4公里宽、每天有1550万桶石油通过的航道,到底是不是随时能被卡住的“咽喉”呢?

在伊朗宣布于2011年12月24日开始从霍尔木兹海峡到亚丁湾的南部海域举行代号为“守卫90”演习之后,虽然伊朗媒体对于演习是否有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选项说法不一,但是对于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却算得异常一致。在演习开始的第二天,伊朗的《德黑兰时报》就以《伊朗是中国第三大石油供应商》为题,详细报道了中国2011年11月从伊朗进口石油的数据。报道称,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字,2011年11月中国进口石油为555万桶/天,其中从沙特进口118万桶/天,伊朗62.2万桶/天,科威特17.8万桶/天。也就是说,运往中国的石油每天至少有近200万桶要通过“咽喉”。与此同时,《德黑兰时报》还引述数据强调,2011年1月至7月,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比2010年累计增长了46%,11月比去年同比增长了5.3%,11月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油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2.3%,从科威特进口的石油同比下降了23.7%。同时,11月中国从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安哥拉进口的石油为74.8万桶/天,同比增长了2.7%。对于伊朗媒体“拉中国”的举动,美国媒体很快就给予了回应。除了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不允许妨碍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行自由外,西方媒体还特意公布了一些数据进行“对冲”。按照彭博新闻公布的数据,2011年11月,伊朗每天的石油产量为365万桶,而沙特阿拉伯每天可增加256万桶的产量,其他海湾国家每天可增加20万桶,从数量上看,这完全可以弥补伊朗每天的石油出口量。此外,沙特阿拉伯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的红海石油港口每天可出口500万桶,阿联酋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管道每天可出口石油140万桶,很快将达到每天180万桶。

事实上,伊朗和美国围绕着霍尔木兹海峡的口水战,表面上看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在2012年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参与西方对伊朗的进一步制裁;二是继续加强与伊朗的石油贸易,并考虑用人民币与伊朗进行石油结算。但从更深一层看,则是中国海军有没有能力进入波斯湾的问题。如果不考虑金融风险、中美关系等因素,仅从军事层面上看,中国海军有这个能力吗?对此一些军事迷认为,海军建设的投入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如今中国马上要面对的是,不仅要维持十几亿人的工业社会,还要向海外释放工业产能换取能源的进口。但目前美国甚至可以不用在波斯湾与中国撕破脸直接干涉运输,只需对其他国家船队施加压力,即可让中国一半的工业陷于停顿。因为中国进口原油80%以上依靠的是租用别国油轮。因此军事迷们认为,还是要依靠铁路运输。他们认为,中国从1958年第一次修青藏铁路,4公里的隧道前后花了33年才完全修好。因此青藏铁路几十年只修了814公里,停在格尔木这个柴达木盆地的边缘,没有真正跃上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开工,2006年通车,5年时间在世界屋脊上修了1100多公里铁路。当年的关角隧道4公里修了33年,2007年旁边开工了一条新关角隧道,直接就是双线各开一条隧道,每条长32公里,是老关角隧道的8倍。因此,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在2014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修建一条从伊朗经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中国的陆上能源通道。

有意思的是,就在军事迷们讨论期间,2011年12月29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军仍奉行“近海防御战略”和“不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同一天媒体还传出了中国石油公司首次拿到了阿富汗东北部油田的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消息。随后,美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甚至用了《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了7亿美元的油田勘探协议,为什么不是美国?》的标题。文章中还以“抱怨”口气说到了2007年中国获得阿富汗最大铜矿开采权一事。那么对于中国而言,2012年的“咽喉”到底是在霍尔木兹海峡还是在阿富汗呢? 2012伊朗石油伊朗经济咽喉石油美元石油

上一篇: 淘气的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