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站在十字路口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12月16日,沪指探底2170点,不仅完成了2245点的10年归零,还超额了。当晚,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作为CCTV年度人物的颁奖嘉宾在电视上出现,当被主持人要求用一个数字表达一年的感受时,他用到了沪深股市开户数1.65亿的数字。股民10年不赚钱,算上通胀和住房的涨幅、乃至黄金和收藏品的机会成本,等于亏蚀掉一大半。1.65亿股民,全国5个成年人中有一个,应该是证监会的业绩还是负债?
证监会的名字,望文生义,本来应该是一个专事监管的组织,主要精力是监察和惩戒证券犯罪,以保障市场在“三公”原则下有序运行。可隔一段时间揪出来一件陈年老鼠仓或假账,使得证监会更像靠抽查,而非实时监控在运作。而每周都要开上两三次发审会倒成了日常工作。这种中国特色的重审批、轻监管,其结果是监管部门过于留恋行政审批大权。作为监管部门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抓“坏人”的监管上,而是热衷于替投资人“选美”的审批上。证监会忙于审批,一年新上市股票几百只,但工作成绩却一般:选出来的股票中虽不乏有苏宁电器那样的成长性公司,却也同样出了大量“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ST”的圈钱股。忙于审批,却荒芜了监管,结果是业绩变脸无人问,假账坏账成了企业运营的惯用手段。而圈钱企业熙攘于途,堵塞了证监会的大门。私底下的上市寻租生意却鲜有被“监管”出来的。
发行审批部门和发审委只要权力,保荐人和承销商只要利益,出了问题谁都不承担责任,而是推给股民“风险自负”。A股于是冒出了专事坑害股民攫取短期暴利的“铁三角”。“铁三角”的一方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一方是保荐人,另一方是证券公司和大机构。三方串通勾结,上市时造假账、制造虚假概念大肆圈钱,上市后收集筹码结成利益共同体,上市一两年待原始股创投股全部限售解禁之前再大放业绩“卫星”,胜利大逃亡。一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造富运动,千万个亿万富翁就此诞生,但套用“占领华尔街”的口号,却是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的极少数人对剩下的绝大多数人的无耻占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在资本市场上再让他们富得没心思经营实业就不应该了。2004年中小板成立,2009年创业板开板,中小企业的大量上市正集中在这几年。而股市走势上,中小板在2008年后远强于主板,这一违背市场运作规律的现象充分反映出“铁三角”的能量和监管的无力。甚至地方政府也加入到了上市资源争夺,对上市企业予以重奖,在与“铁三角”的博弈中股民更弱势了。
证券市场陷入如今的怪圈,表面上是监管部门不得已而为之。中国人刚有余钱,正在学习理财,所谓“财智”未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监管者不得不手把手地把关调教。但为什么WTO的10年来,中国的外贸企业能够不畏竞争,把这里变成“世界工厂”,货物出口规模10年增长4.9倍。入世之初,不是也有人忧心忡忡,不知道国门洞开后中国经济将会向何处去,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又将遭遇怎样的冲击。结果是现在我们已经从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快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GDP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近40万亿元人民币。证券市场和中国足球一样成为鸡肋,毋宁说是缺乏顶层设计的结果。而没有顶层设计,起初是因为股市专为国企融资而设,现在则是被利益集团控制。新任证监会主席履新,证监会首次处理了一名发审委委员,原因是身为股东仍审议自家公司的融资申请。冰山一角。
WTO开放了市场,引入了海外竞争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中国企业于是在一个大的市场框架中成长,从而摒弃了封闭环境中养成的坏习气。中国的资本市场为什么不能够也走上开放的道路?事实证明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A股永无牛市。但市场化发行、国际版等与海外接轨却一直被当做牛市大敌,仿佛一旦接轨,A股努力维持的虚高价位将毁于一旦,股民承受的损失更重。但这些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借口。今年很长一段时间,A股价格甚至比H股还低,比起标准普尔500指数14.5倍的市盈率,沪深300的市盈率只有10.3倍,A股已经成为估值颇为合理的市场。股市之所以在低估值的基础上还下跌,原因就是市场不公,中小投资者看不到希望,用脚投票。
当然,只要金融体制大框架不变,苦无理财渠道的投资者仍会在IPO市场“火中取栗”,“一级热、二级冷”的市况仍会维持下去,证券监管的改革也不会迫在眉睫。可A股的萎靡已经招来了广泛的抱怨。没有上涨的实绩,证监会凭什么用公积金、养老金入市来救市?不改革,股民对未来没信心,18万亿流通股和数万亿的套牢盘将永久地压迫在股市之上,成为监管部门政绩难以逾越的关口。这个意义上,A股走到了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股票股市投资股民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