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中国总裁:明年依旧乐观

作者:李三

主笔◎李三

乐天派的倪凯铭(Karl-Thomas Neumann)年轻时是一个背包客,他24岁那年第一次来中国,今年已经50岁,他由衷地感慨:“没有哪个地方的变化如此翻天覆地。”

三联生活周刊:临近年末,你对2011年的市场总体感觉如何?

倪凯铭:观察今年已经过去的11个月,中国汽车市场跟去年的火热情况相比,的确不太一样,尤其是微面、货车、卡车等市场较差。市场总体走势跟商用车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有关,受微面市场突然走低的影响,市场增幅较低。我觉得年度数据不会乐观,总体上增长大约在2%左右。

但分析汽车细分市场里的轿车部分,2011年可以达到9%甚至10%的增幅。大众汽车集团全部的产品都是轿车,我们去年的增幅是15%左右。在市场形势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大众汽车今年的市场份额还是增加了。至于明年到底怎么样?我比一般的人要更乐观一点。

三联生活周刊:在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为什么你会保持乐观的态度?

倪凯铭:中国政府一直能在基本面和宏观调控方面保持稳定,我相信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比如说通货膨胀,过去CPI居高不下,现在也被拉下来,大家天天念叨的房地产泡沫现在正在被挤出来。总体来说,大众汽车集团对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

我们还看到,中国现在每百人的汽车保有量才7辆,保有量还比较低。尽管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迫于交通、环境等压力,不得不采取限购的方法,但中国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城市,有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希望实现自己家庭轿车的梦想,这个愿望非常强烈,这意味着在中国轿车市场上,我们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某一年不同时间段的市场情况可能会有起伏,但长期看,我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势头不会改变。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乘用车大概保持在8%到10%的增长区间,这是我的预测。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集团的“南方战略”实施以来成效如何?

倪凯铭:南方战略两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话说,我对目前这个成绩还不满意。为什么呢?因为南方战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现在还没有结束,如果从市场份额上讲,整个南方的大众汽车市场份额是15.8%,这个数据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值,我们在全国市场的平均值是18%,要缩小这个差距,我们要非常努力地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在大众汽车未来的战略里,你对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有何高见?

倪凯铭:当前电动车的问题主要是电池的成本,尽管电池成本在逐步降低,但降低的速度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快。目前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一般是150公里,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或成本控制还并不理想。但我们注意到,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很多消费者的私家车是用来上下班的,因此,我们推荐插电式的混合动力,传统的燃料机和电池混合,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这种组合会比较理想。上班时可以用电池,比如达到50公里的续航里程,不必像现在的电动车的大电池,成本也就便宜了很多。周末和家人出去玩,则可以选择使用传统的燃料。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汽车电动车电池的制造和供应是如何实现的?

倪凯铭:整个的电池组,大众汽车自己做,我们有自己的工厂。近年来,在电池的制造方面,我们不断投入巨资;电池单体我们从日本的供应商采购,电池组组装涉及到核心技术。我们也和中国众多的电池供应商进行测试和合作,努力找到中国国产电池的供应商。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的电动车国产化项目进展到哪一步了?

倪凯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众多,基本上可以覆盖各个细分市场。我们在两个合资企业分别搞两款电动车,明年分别推出一批电动车做路试,然后再来决定什么时候国产。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一把手”,你如何平衡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之间的关系?

倪凯铭:我们旗下的品牌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定位,这个定位完全是由集团协调的。

三联生活周刊:西雅特作为大众汽车旗下一个新品牌,国产是否也在计划之内?

倪凯铭:我们把西雅特带过来,属于一个试水阶段,试试中国的消费者对西雅特怎么看。这是从西班牙过来的品牌,可能大家比较陌生,我个人非常喜欢西雅特。把西雅特品牌放在广州这座桥头堡率先上市,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我们认为,它的年轻动感以及西班牙设计风格,和华南地区整个城市的氛围非常契合,相信会在中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至于西雅特何时、何地国产,这是后话,一切都还要看它的市场表现。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汽车整合进口车业务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倪凯铭:我们的确成立了大众汽车集团进口车公司,整合进口车业务。大众汽车集团在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公司,这是一个全球战略。但这不表明什么东西都整合,每个国家都有具体情况,比如说奥迪和保时捷,就不会整合进去。目前进口车里有西雅特、布加迪等品牌,由一个独立公司专门打理,形成综合效应。

整合业务还出于二氧化碳排放的考虑。现在许多国家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按集团的总体排放计算,比如欧洲就是这样。大排量的进口车与小排量的进口车整合在一个集团,平均下来对集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有利的。

此外,售后服务、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效应也是一个考虑。因为进口量不是很多,如果每一家都搞自己的培训、售后服务,成本可能会非常高。实现资源共享,商务管理最合理。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最强的竞争对手是谁?

倪凯铭:我认为,我们最强的竞争对手是上海通用。■

大众中国总裁:明年依旧乐观0大众中国总裁:明年依旧乐观1 电池电动车西雅特德国汽车进口车大众汽车三联生活周刊大众汽车产业

下一篇: 旁观易经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