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湄公河:美缅关系的另一视角
作者:俞力莎(文 / 俞力莎)
( 11月30日,缅甸内比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抵达缅甸访问
)
11月30日至12月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正式访问缅甸,针对目前正在发生的政治变化传递了来自美国的声音。
从1988年军人接管政权以来,美国一直对缅甸实行制裁。去年11月缅甸大选,今年3月军政府让位给文官政府,一系列变革措施随后出台,包括修订选举法,解除对昂山素季的软禁并允许其参加选举等等。希拉里表示“现在还不是考虑取消制裁的时候”,但缅方改革“每一步都得到认真考虑和相应的回应”,其中包括美国将考虑重新向缅甸派遣大使。值得注意的是,“缅甸将成为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继续对缅甸保持全面制裁不符合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需求”。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的东南亚问题专家米尔顿·奥斯本(Milton Osborne)告诉本刊。
此外,希拉里此行说,美国将支持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帮助缅甸改善经济的评估项目,放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缅甸项目的限制。她还邀请缅甸作为观察员加入美国支持的“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缅甸的民主改革,未必是决定美缅关系前景的关键因素,湄公河问题却可能成为美缅关系转变的一块基石。
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在中国境内的澜沧江长约2100多公里,在老挝境内长777公里,有234公里是在老挝和缅甸之间穿过,有970多公里是老挝、泰国之间的界河,在柬埔寨境内长500公里,在越南境内长230公里。奥斯本指出,近几年“澜沧江段修建水利工程引发了湄公河下游国家的争议,而且为美国提供了又一个战略舞台,以制衡中国在东南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媒体和智库不断抛出对“中国水坝威胁”的论证,美国政府也在2009年7月与柬埔寨、泰国、老挝、越南提出建立“美湄合作”新框架设想。当时,中国和缅甸都被排除在磋商对象之外。
对水资源的争夺是引发国家冲突与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且往往与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纠纷等因素糅合在一起。很显然,美国有意在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大做文章,将其发展成一个更具政治性的话题,而不仅像其宣称的那样,仅在加强环境、卫生、教育等议题上的合作。2010年7月,美国承诺向“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提供1.87亿美元支持,资金用途包括用于“规划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途径”计划,针对湄公河委员会流域发展计划中的主流水电大坝的短期经济收益与长期可持续性的相互关系提供快速评估。美国华盛顿史汀生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理查德·克罗宁(Richard Cronin)告诉本刊:“过去国际性河流上大坝的建设规划及融资大都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构牵头。并由这些机构给出评估意见。但如今它们被一些私人资本以及国有银行所替代。”奥斯本说:“丰厚的援助也是为提醒东南亚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美国仍然是维护东南亚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今年9月,缅甸政府决定暂停密松水坝项目。该项目是缅甸军政府在2006年提议建设,2009年与亚洲世界公司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签约投资开发。美国为此大力叫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意义重大且十分积极的一步,缅甸政府在这一事件中努力地回应了其民众的担忧,并促进了在这一问题上的全国性和解。该问题已成为缅甸国内关系紧张的一个根源。”当然,就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而言,中缅仍然密不可分。2010年中缅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53亿美元,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额达158亿美元,是缅甸的最大投资国,而且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和基础建设等领域。一条从缅甸西部港口直达中国境内的石油与天然气管道正在兴建,而一条从中国西南直通印度洋的铁路也在今年被提上了议程。
从其实际部署看,湄公河问题是美国真正有可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的一个议题。“尽管在东亚峰会上关于南中国海冲突的话题占据了中央舞台,但美国官员却对湄公河问题给予了同样的关注。湄公河及其支流供养着东南亚数百万民众,但亚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让这一河流成为数项争议性新水电项目的发生地。”奥斯本说,“‘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是美国明确表示它将继续在亚洲拥有广泛兴趣的途径之一。尽管美国给予的援助资金并不给予美国在任何一项湄公河三角洲发展谈判中的谈判地位,却显示了美国决意在亚洲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的决心。”■ 湄公河关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