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原点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股市又跌一周,算起来已经连续下跌五周,若再继续跌下去,哪怕只是几十点,中国股市将上演10年“零增长”,这无论如何与10年间经济规模之膨胀不相适应。10年前,出于对解决股权分置改革的忧虑,上证指数涨至2245点便掉头向下。10年后股权全流通,我们成为全球IPO最多、市值第二、半市场化发行等资本市场接轨的“典范”。可惜所谓市场化,只是企业家的天堂,却是投资者的噩梦。
不妨从最近娱乐业的一条新闻说起。A股中娱乐业的龙头华谊兄弟跳槽不断,最近的事件是葛优签约英皇。为什么要离开,没有公开的解释。华谊兄弟的董秘甚至表示,葛优既不是华谊股东,也不是签约演员,这件事跟华谊沾不上边。但冯小刚的葛氏电影却撑起了华谊近年来一大片业绩。如果说这个消息算不上对华谊有实质性影响,今年三季报却显示,曾经“众星云集”的娱乐业第一股已经“人去楼空”。继冯小刚、马云减持后,张纪中、江南春也在三季度大幅减持,退出了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而在演员方面,这个曾经因“星光灿烂”而被赋予高估值的创业板股票,几乎所有明星都套现走人了。演员为何离开?该股发行市盈率即达67倍,上市首日最高涨幅超两倍,一两年的原始股东限售解禁期后股价依旧坚挺,巨大的利益面前,演员们为什么不选择变现?要知道,股票价格浓缩了未来100年甚至200年的利润,靠日复一日的演艺收入一辈子都难赚到二级市场股民送来的“上市红利”。
创投资本当然有权利因自己的眼光、坚持和承担的风险而获“暴利”。但华谊乃至整个创业板中,你却难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比如在海外,优酷网上市时还没有盈利,但它在中国互联网视频领域的前景却是看得见,经得起推敲的。华谊兄弟是国内第一娱乐股,但其主要的资产和影响力却非影视平台,而是麾下一干明星演员。而资本重置,也就是聚集这些演员的成本是可以计算出的。但A股的一、二级市场却给出了天价,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富人们享尽了上市红利。对于能轻易获得暴利的人来说,上市后按部就班的经营和微中求利反而成了鸡肋,怎么会坚持下去?二级市场的股民则属于另一个阶层,没有社会资源,没有投资渠道,很多年里股市是唯一可以“理财”的地方。而在全国范围,这样的民间资本又是大多数。不对称的权利和资金量,造就了一部分人的暴富。有一项统计显示,今年A股“千富榜”新晋富豪有316位,财富总额为6500亿元。316位富豪中,靠IPO财富增值的295位,占比达到了93.4%。剩下的还有几位靠重组致富,真正靠企业发展致富的寥寥无几。另一个事实是,PE腐败——那些号称但并非真正PE的投资人士通过各种关系拿到上市前的投资机会——已成为A股的顽疾。
市场接轨十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似乎不可避免。但若检讨市场化的路径,还是发现在过剩社会资金和上市公司之间,市场化给予大股东过多偏袒。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改革以运动的方式完成,启动之初没有限售股解禁,随后逐渐加量,三年全流通。在融资的空窗期,股市飞升,国家趁机解决了央企改制难题。窗口期一过,“大小非”集中出现,套现潮涌,股市每一次反弹均成为“大小非”收获期。股权分置一解决,创业板接踵而至,又是一轮圈钱大戏。这一轮圈钱的推出也占尽天时地利,正是国家保增长宽信贷,流动性泛滥的时候。其实,股市爆炒并非没有制约,如果市场尽早推出做空机制,上证指数也许不会在2007年炒到6124点,但2006年即成立的中金所一直空转,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了近3年。而面对中小板创业板的高估值,适合它们的小市值股票的融资融券至今还没有开始。结果是,做空机制未能先于爆炒出现,起到遏制投机的作用,反而在泡沫破裂时得到通行证,加速泡沫破裂的进程。
按理说,市况低落估值不高,企业应该丧失了上市融资的动力。并且同股同权,大股东也无法靠廉价股权“圈”到流通股民的资源。但据统计,自IPO重启以来,A股市场通过IPO方式已募集9300亿元,雄踞全球股市之冠。今年已完成247起IPO,募集资金达到2300亿元,融资额超过了美国,仍是全球第一。
中国股市的特别之处在于:监管乏力,经理人控制了企业的经营,“圈”到钱就是自己的,用不着对股东负责。而“圈钱”之暴利,也助涨了原始股东的快钱冲动。一些地方政府更加入到IPO资源争夺,甚或出现了明目张胆鼓励造假的绿大地判决案。再加上10年间A股流通市值从1.2万亿元暴增至18万亿元的资金压力,投资者怎么能不用脚投票。■ 华谊原点股票股市投资股东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