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无退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河南南阳  一读者)

一位地处偏远海岛大学的老师告诉我,出身寒门的学生现在想进入一线名校是难上加难,他们大多会挤进二、三线城市的普通大学。因此,这所海岛大学就录取了更多的农村学生,连续几年都超过学生总数的一半。

这位老师还观察到,这些寒门大学生到校后很快产生了失落感,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心里甚至会滋生出愤懑。在这位老师看来,这些孩子都是懵懵懂懂的,靠着本能长大的一群人,然而一上到大学,就意识到要学着独自承担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未来,所负沉重,可他们的准备却是那么不充分。同时,他们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父母供养他们进入大学已是尽了毕生之力,是对整个家庭的透支,此后他们将无所依靠,基本上已经没有后援,一切都要靠自己奋力争取。不少学生说,大学四年,父亲从不主动打电话,他们主动打了电话,父亲说得最多的就是:没啥事,挂吧!这些农村学生越来越无法跟父母沟通,更不能向父母倾诉内心的苦闷彷徨,情感长时间得不到慰藉,自然会生出一些心理问题。有个学生曾经告诉老师,他接到一个同学的短信说:“咱俩一起去死吧。”他回答:“好啊,你快来吧,我先把你杀了。”这些话让老师很震惊,生死在他们之间怎么成了可以随口说着玩的东西?

在过去,一个农村家庭能够走出一个大学生,那可是非常光荣和值得骄傲的事情,如今这一切光环都荡然无存。这位老师讲,在一些地方,人们称呼刚毕业的大学生叫“废人”,因为他们苦活儿、累活儿、技术活儿都干不来,做什么都不会。当然,导致他们就业困难的更多并非自身原因。这位老师吃惊地发现,这些农村学生有的认为“旅游”就是坐车到一个地方下车转一圈;有的以前没有见过红绿灯,到上海去看“世博会”,竟吓得够呛;有的则是进了大学才看到第一本不是教材的书,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经历……这位老师感叹说:这一群孩子,连常识都欠缺,怎么能去要求他们有完整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我们也可以问一问:如果说常识欠缺的人是“废人”的一种,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群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成为“废人”的可能?谁又能够在他们长大成人后弥补他们的欠缺?如果有,这种弥补算不算晚?

更让农村大学生们身无退路的是:“一旦把户口迁到大学,再想迁回去做农民已经不可能了,曾经在他名下的土地被收回了。”所以,这位大学老师又沉重地说:“真正的问题也许不是寒门是否出贵子,而是寒门无退路。” 退路寒门

上一篇: 患者之累
下一篇: 拆迁风波